众力资讯网

听到做外贸的朋友说,即使特朗普从现在开始,把所有对中国加征的关税全部取消,中国外

听到做外贸的朋友说,即使特朗普从现在开始,把所有对中国加征的关税全部取消,中国外贸企业以后也不会跟美国做生意,至少不会只盯着美国一个市场,而是会尽可能寻找其他替代市场。   话说美国那么大市场,关税取消之后,继续跟美国做生意,难道不好吗?干嘛一定要逃离美国寻找别处?原因很简单——美国人不讲信用。   这种信用缺失可不是偶尔一次的失误,而是刻在近年贸易政策里的常态。2018年3月特朗普政府挥起关税大棒,短短两年就将37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纳入加税清单,从500亿到2000亿再到后续追加,每次加税都伴随着“谈判筹码”的说辞,却从未真正兑现过稳定预期。   更荒诞的是政策执行中的反复横跳,2025年5月特朗普刚宣布将钢铝关税上调至50%,几天内就遭遇三项法院裁决反转,一会叫停关税一会又搁置叫停令,白宫与法院的拉锯战让企业彻底摸不着头脑。   这种“今天加税、明天暂停、后天反悔”的操作,早已让外贸人看清,美国的关税政策从来不是经济调节工具,更像一场随时会变卦的政治游戏。   企业吃过的亏足够写成一本血泪账。宁波贝发集团曾把35%的出口份额压在美国市场,每年能有6000万美元营收,但关税动荡让负责美洲业务的张薇不得不天天加班安抚客户,4月10日前后的订单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新品发布被迫推迟,还得忍痛解雇关键员工。   慈溪一家家电企业更无奈,每台60美元出厂的洗衣机,在美国加税后售价飙升到270美元,美国客户直接取消780台订单,即便客户已付30%定金也无力回天,企业只能拆换零部件转销其他市场。   科技企业遭遇的则是赤裸裸的强权干预,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后,美方直接施压荷兰政府,要求必须撤换中国籍CEO张学政才能获得豁免,最终荷兰法院强行暂停中方CEO职务,将股份托管给第三方,把商业合作变成了政治胁迫的筹码。   这些经历让企业彻底明白,跟美国做生意,不仅要看市场需求,更要看白宫脸色,而这张脸色从来没有准谱。   美国的信用破产早已反映在贸易数据里。2018年贸易战打响前,中国对美出口占外贸总值的比重还维持在19%左右,到2025年前三季度,慈溪这样的外贸重镇对美出口占比已降到不足16%,全国范围内对美依赖度下滑更明显。   反观被企业当作替代选项的东盟市场,同期进出口总值达到5.57万亿元,同比增长9.6%,占外贸总值的16.6%,连续多年稳居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中老铁路带动东盟水果对华出口增长37.8%,我国对东盟出口的纺织机械增长28.2%,轮胎等汽车零配件增长19.8%,这种双向增长的稳定性,是美国市场根本给不了的。   东莞艾尔佳公司的转型很有代表性,之前对美依赖度居高不下,如今在泰国建厂后产品销往40多个国家,对美依赖度降到30%以下,2024年营收反而突破3亿元,比单靠美国市场时赚得更多。   更要命的是美国信用崩塌带来的连锁反应。其单方面依据301调查对中国造船、物流行业加征限制措施,违反世贸组织规则和中美海运协定,中方不得不收取特别港务费反制,这种贸易摩擦的升级让供应链成本陡增。   美国国内企业也深受其害,2025年一季度美国企业利润下滑1181亿美元,创下五年最大降幅,全国零售商联合会直言政策不确定性让企业预算规划寸步难行。   而中国企业早已学会分散风险,贝发集团在15个东南亚国家建立品牌中心,慈溪优品馆仅去年就从东南亚拿到4000万元订单,今年目标直指2.5亿元。   RCEP生效后关税减让和贸易便利化的红利持续释放,区域内产业链融合加深,这些确定性的收益,远比美国市场的“镜花水月”靠谱。   关税取消或许能让短期订单回暖,但企业吃过的亏、踩过的坑不会凭空消失。就像被反复无常的天气折腾过的农夫,绝不会再把所有种子种在一块随时可能遭遇冰雹的地里。   美国市场再大,一旦失去信用这个根基,在企业的全球布局里也只能沦为备选,毕竟没人愿意把身家性命赌在一个连政策连贯性都保证不了的伙伴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