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退役将领栗正杰说,根据日本媒体的推测,解放军将来若是发起解放台湾行动,如果域外势力胆敢介入的话,那么解放军一定会是打一场反介入区域拒止的战争,也就是我们所俗称的“围点打援”。 “围点”的“点”就是台湾本岛,而围的关键就是抓住台湾最致命的软肋——物资全靠外面送。 台湾的物资依赖程度早就不是秘密了,2023年全年进出口额双双下跌,出口降了9.8%,进口跌得更狠,17.8%的降幅摆在那。日常过日子的东西里,鸡蛋、常用药这些最基本的都常年告急,2023年“缺”字直接成了台湾年度代表字,药师公会都透露断供的药品一度多达200种,被称作“30年最大缺药潮”。 更别说能源这种命脉,7年里4次大范围停电,老百姓被逼得自嘲“不是缺电,是我们用太多”,这种底子怎么扛得住长期封锁。 解放军要真动手,根本不用把岛炸个稀巴烂,只要把物资通道掐断就行。2025年4月那次台岛周边联合演训大家应该还有印象,东部战区拉了陆军、海军、空军甚至火箭军一起行动,重点练的就是海空警戒巡逻、夺取制权还有封控要道这些本事。 第二天接着搞的“海峡雷霆-2025A”演练,更是直接练了查证识别、拦截扣押那一套,等于明着展示“想往台湾送东西,得先过我这关”。这些都不是摆样子,台湾对外的海运、空运航线就那么几条,真把这些线路盯死,用不了多久岛内就得乱套。 光把岛内围住还不够,得有本事挡住外面来的插手力量,这就是“打援”的门道,也就是所谓的反介入区域拒止。美国那边早就盯着这事儿了,他们自己都承认,解放军这些年的军事现代化,就是在打造让外部势力难以前来介入的能力。 最典型的就是东风-17导弹,2020年就部署在福建、广东一带,专门盯着美军基地和航母战斗群,这玩意儿的精度和突防能力,台媒都直言“精准到无法想象”。 域外势力要是真想介入,无非是派航母编队过来,或者从驻日、驻韩基地调兵,但解放军的布局早就考虑到这些了,东风-21D、东风-26这些导弹被称作“航母杀手”,射程能覆盖西太平洋的关键海域,再配上北斗卫星导航,等于给移动的航母装了“追踪器”。 美国海军也没闲着,搞“分散舰队架构”,增加无人平台,就是想破解这种封锁,但效果咋样不好说,美军自己的战略司令都承认,得用新型侦察机才能试着突破解放军的防卫网,这本身就说明反介入能力的威慑力。 2025年的联合演训里,有个细节很关键,就是“夺取综合制权”的演练,这意味着不只是控制海面,还要掌握制空权、制信息权,台湾的空军实力有限,一旦制空权丢了,外部势力想通过空投送物资根本不现实。 海军方面,解放军的舰艇编队现在能常态化在台岛周边巡航,潜艇部队的隐蔽性也在提升,想偷偷用运输船送补给,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更狠的是,这种“围点打援”是体系作战,不是靠单一武器,火箭军的导弹负责敲掉关键节点,比如机场、港口;海军舰艇负责海上封锁;空军战机负责巡逻拦截;甚至太空和网络空间也得较量,比如反卫星能力能瘫痪对方的导航和通讯,让来援的部队变成“瞎子”“聋子”。 美国之前搞的“空海一体战”“远征前进基地作战”,本质上都是想绕开这种体系,但至今也没拿出能百分百破解的办法。 台湾内部其实早就有这种担忧,2023年的民调里,“台海和平与战争”排在民众怨愤事件的第五位,跟缺蛋、停电这些民生问题并列,说明老百姓也清楚,一旦开打,物资断供是大概率事件。之前疫情期间缺口罩、缺疫苗,已经让民众慌过一次,真要是全面封锁,后果不堪设想。 有人可能觉得,美国会不顾一切派兵支援,但美军心里门儿清,介入台海意味着要跟解放军在其家门口打一场硬仗,解放军的反介入范围能覆盖第一岛链甚至更远,美军的基地、航母都在打击范围内,这种损失他们未必承受得起。 之前美国陆军搞射程1000英里的中程导弹,就是想克制反介入能力,但这恰恰反过来证明,解放军的“打援”实力已经让他们坐不住了。 栗正杰作为退役将领,说的这些不是瞎猜,他清楚台湾的防务短板,也了解解放军的战术思路,日本媒体的推测,其实是基于公开的军事部署和台湾的经济数据做出的判断,2023年台湾对大陆出口减少18.1%,已经影响到岛内经济,要是真被全面封锁,依赖进口的能源、原料断供,工业生产都得停摆,更别说民生保障了。 总结下来,这套思路的核心就是抓住台湾“靠外面喂饭”的命门,用封控手段逼其就范,同时用强大的反介入能力吓退域外势力。2025年的演训已经把这套战术练了一遍,从夺取制权到封控要道,每一步都对应着“围点打援”的逻辑。解放军要的不是打一场破坏性的战争,而是通过精准布局,以最小代价实现统一。 这种打法看似“温和”,实则比单纯的军事打击更有效,外部势力看到介入成本太高,可能就会犹豫;台湾内部因为物资短缺引发混乱,“台独”势力自然难以立足。这也是为啥说,栗正杰点出的“物资软肋”,恰恰是破解台海问题的关键一环。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