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荷兰公开宣布了 2025年10月21日,荷兰经济事务大臣文森特·卡雷曼斯公开宣布

荷兰公开宣布了 2025年10月21日,荷兰经济事务大臣文森特·卡雷曼斯公开宣布,将寻求在近日与中方高级官员会面,共同商讨解决安世半导体(Nexperia)当前的僵局,这件事已经上升到“最高层级讨论”。(据环球时报) 安世半导体作为中国闻泰科技子公司,其荷兰奈梅亨工厂掌握着车规级芯片关键工艺。全球汽车MCU(微控制单元)市场15%的产能集中于此,特别是特斯拉全系车型的电源管理芯片完全依赖该厂供应。 更敏感的是军事应用:荷兰军方的"拳师犬"装甲车、F-35战机部分航电系统使用安世生产的抗辐射芯片。 荷兰经济事务部内部评估报告承认,若安世停产,欧洲汽车业将面临三个月停工风险。更关键的是,该厂为欧洲战斗机提供核心芯片,任何生产中断都可能影响国防订单交付。 美国商务部2025年9月发布的新规,将安世生产的氮化镓功率器件列入出口管制清单。这类器件是5G基站和雷达系统的核心组件,美国声称其可能被用于中国军事现代化。但行业专家指出,安世产品多为民用规格,军用品通常需特殊产线。 更深远的是标准之争,中国正在推广的"华大半导体"车规标准若与安世技术融合,可能挑战欧美主导的AEC-Q100标准。这种标准话语权的争夺,才是博弈的核心。 卡雷曼斯此次主动寻求对话,反映荷兰在中美之间的艰难平衡。一方面,荷兰需要维护与美国的盟友关系;另一方面,中国是荷兰光刻机巨头ASML的第三大市场,占其销售额的22%。这种经济依赖使荷兰不敢轻易选边站。 更微妙的是技术依赖,安世半导体掌握着0.13微米BCD工艺,这是电力电子芯片的黄金标准。欧洲车企的调研显示,替代该技术需投入20亿欧元研发,且周期长达五年。 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公开支持荷兰与中国对话,认为"过度保护主义将损害欧洲竞争力"。但法国则态度强硬,试图借此扶持本土芯片企业。这种分裂,使欧盟难以形成统一对华芯片政策。 更现实的是产能缺口,欧盟芯片法案承诺投入430亿欧元扶持本土产业,但成员国各自为政。意大利将资金用于汽车芯片,波兰专注工业芯片,这种分散投入难以形成合力。 北约联合后勤司令部担忧,若安世供应链中断,欧洲主导的"主战坦克通用架构"项目将搁浅。该项目依赖统一的芯片平台实现盟军装备兼容。 更敏感的是航天领域。欧洲航天局的伽利略导航卫星使用安世抗辐射芯片,若供应中断,卫星更新计划可能延迟三年以上。这种战略影响,远超商业范畴。 中国商务部近期宣布对镓、锗出口管制,这些材料是半导体生产的关键原料。更聪明的是技术合作替代。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正在与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洽谈,计划共建车规芯片研发中心。 但技术差距客观存在,安世半导体掌握的汽车芯片技术,中国本土企业仍需5-8年才能追赶。这种时间差,使中方在谈判中需要保持灵活。 安世事件加速了全球芯片产业链重构。美国推动"友岸外包",欧盟追求战略自主,中国强化国产替代,这种"三足鼎立"格局将使技术标准进一步分裂。 更深远的是创新模式变革。开源芯片架构RISC-V可能获得发展机遇,这种开放标准可绕过专利壁垒。中国正在推进的"香山架构"基于RISC-V,安世风波可能助推其生态成熟。 安世半导体独有的"绝缘体上硅"技术,使芯片功耗降低40%,这一技术正是欧洲车企电动化转型的关键。 大众汽车最新的ID.7车型就因为该芯片供应问题,被迫将量产时间推迟六个月。更值得关注的是,安世正在研发的第三代碳化硅模块,可使电动车续航提升15%,这一技术空白短期内难以填补。 就在卡雷曼斯表态前一天,ASML出人意料地宣布向中国客户交付三台深紫外光刻机,这一举动被解读为向中方释放善意信号。 与此同时,中国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与荷兰外贸大臣范莱文进行了视频会谈,双方同意建立半导体产业对话机制。这些互动显示,尽管面临美国压力,荷兰仍在积极探索独立的外交空间。 根据半导体行业协会最新统计,2025年第三季度全球汽车芯片订单同比增长23%,而安世半导体在其中占据12%的市场份额。 更关键的是,其高压功率器件在新能源充电桩领域的市占率高达31%,这一细分市场的不可替代性尤为突出。行业分析师指出,若安世生产受阻,全球电动车充电网络建设进度将放缓至少九个月。 当卡雷曼斯寻求与中国对话时,他实际上在尝试走出一条新的平衡道路。这场半导体博弈没有赢家,只有程度不同的损失。 在芯片已成为"新时代石油"的今天,任何国家都无法单独掌控整个产业链。合作与竞争之间的微妙平衡,将决定未来全球科技格局的走向。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信息来源:荷兰称将与中方化解安世僵局 2025-10-21 09:21·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