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表示,中国大陆的武力迅速扩张,到今天为止,没有一枚炮弹打到台湾省,这都要归功于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 在台北政治大学某研究中心的成立仪式上,一个别具一格的观点被抛出。此观点奇特非常,甫一提出便引人侧目。 赖清德认为,台海至今风平浪静,主要的功劳应当归于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这显然不只是一句简单的外交辞令,它更像一个集合体,暴露了历史认知、经济现实与战略判断三个层面的深刻矛盾。 这个致敬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历史的错位感。安倍晋三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政治人物?他屡次前往靖国神社参拜,而该神社竟供奉着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 更需提及的是,其外祖父岸信介,也曾是甲级战犯嫌疑人,这般行径实在令人愤慨。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历史的巨大争议。 更深层的讽刺在于,赖清德个人的家庭记忆与他此刻的言论形成了尖锐的对立。他的父亲是日据时期的一名矿工,曾亲眼目睹三百多名同胞被迫害致死。 这种家族的伤痛记忆,与他高声赞扬一个致力于修正那段历史的日本政治人物,构成了强烈的撕裂感。 这种历史观的错位并非偶然。他曾在日本投降纪念日使用日本右翼为回避侵略历史而创造的“终战”一词;他的幕僚甚至有过“台湾光复时,居民还是日本人”的惊人言论。 这系列操作串联起来,指向的是对自身历史根源的漠视,是一种与民众集体情感相悖的“数典忘祖”。 视角切换到经济层面,这种悖论感更加强烈。在政治上热烈拥抱远方的盟友,但维系台湾社会运转的命脉,却深度依赖着对岸。所谓“经济自主”的口号喊了八年,现实却是另一番景象。 台湾八成的电力需要依靠从大陆进口的煤炭来点亮,金门的居民更是要靠福建管道供应超过一半的日常用水,否则家家户户还得回到囤水的旧日子。 这已经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的基础。 高科技产业亦是这般态势。在时代浪潮中,其发展遵循着特定规律,虽领域独特,却也和诸多事物一样,有着共通的趋势与逻辑。 被誉为“护岛神山”的台积电,其七成产品的流向皆为大陆。这座在台湾地区被奉若圭臬的产业高峰,与大陆市场紧密相连,凸显出两岸经济的深度交融。 更别提服装鞋帽这些传统产业,从原料到市场,都与大陆紧密相连。就连台南果农都知道,他们的凤梨是靠着大陆市场才真正打开了销路。 民众的感受最直接。当高雄的电子厂薪资停滞不前时,对岸昆山的工厂能开出高出一半的工资,自然吸引着台湾工人前往。 这种经济的现实引力,远比一句空洞的口号要有力得多。 台湾地区每年自大陆获取的贸易顺差,数额之巨,远超日本给予的所谓“支持”。这一现实,清晰揭示出两岸经贸联系的紧密与所谓外部“支持”的虚妄。 最终,此般言论无疑是一场极具危险性的战略误判。它犹如潜藏的暗礁,可能在不经意间给相关局势带来难以预估的冲击与风险。 赖清德所倚重的“安倍战略”,即所谓“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连同其推动的四方安全对话、五眼联盟等,其真实效力与支持度都被严重高估了。 现实是,东南亚的东盟十国曾共同表态反对“台独”,连菲律宾都拒绝为美军舰在台海周边的行动提供补给。 即便是日本自己,在台湾的武器采购中占比也只有不足两成,远低于美国。外部所给予的支持,并非如想象中那般坚如磐石。它看似可靠,实则脆弱易折,难以成为我们长久依赖的坚实后盾。 和平的真正来源,或许并非外部势力的威慑。大陆方面一直强调,其战略克制的核心原因是不愿伤害被视为一家人的台湾同胞。 2024年的军事演习,航母已抵近高雄外海,但最终未动一兵一卒;即便是政治紧张,对金门的供水也从未中断。 更关键的是,这种言论完全忽视了岛内的真实民意。台北西门町的一位奶茶店老板言辞恳切:政客那些言论,于我们而言太过遥远,唯有安稳生活、踏实赚钱,才是生活的根本要义。 民调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近六成的年轻人愿意赴大陆发展,超过六成的民众认为当局应优先处理经济问题,并将稳定两岸关系视为重中之重。 信息来源:赖清德宣称台湾和平“归功于安倍晋三”遭痛批——2025-09-23 19:02·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