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底蕴深厚的千年古城,正焕发出创新引领的崭新气象。在这里,机器人学会了奔跑,算力像水电一样流动,科技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济南的创新力量正在打破人们对这座城市的传统认知。这座以泉水闻名的城市,正在用创新重新定义自己的未来。
“行者”破界
今年8月的北京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因为2025年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举办而格外热闹,来自16个国家的280支队伍在此展开了487场激烈比拼,济南造人形机器人“行者泰山”正是其中一员。

“行者泰山”来自山东优宝特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在为期三天的比赛中,它完成了长跑、短跑、接力赛、障碍赛等全部5个报名项目,并在100米表演赛夺冠,夺得4×100米季军,可谓战绩辉煌。尤其是在机器人1500米赛事中,“行者泰山”遭遇“断臂”意外,但凭借自主研发的双足动态平衡系统坚持完赛。这一幕通过短视频平台传遍全网,让这位来自济南的“选手”火爆“出圈”。

回忆起当时比赛的那一幕,山东优宝特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新技术负责人刘工至今仍然感到十分激动。他告诉记者,基于10年的腿足式机器人技术积累,2024年初,不到2个月时间,优宝特就开发出山东省第一台人形机器人“行者泰山”,创下业界开发速度纪录。

2025年6月18日,“行者泰山”完成在泰山盘道的拉练测试,成为业界首个攀爬泰山的人形机器人,展示出优秀的运动性能和复杂地形适应能力。
目前,“行者泰山”仍然在加速进化。刘工介绍,他们对“行者泰山”进行了核心关节驱动系统的升级,还在机器人运动控制算法上进行了突破。“依托于人体运动数据的系统采集与分析,我们针对‘行者泰山’人形机器人开展了运动行为建模与训练,显著提升了其行走姿态的拟人化水平。基于模仿学习还成功实现了包括华尔兹、武术在内的多种复杂展示性动作,展现出优异的运动多样性。”刘工说。
此外,优宝特还开发了集成视觉-语言-动作(VLA)大模型的人形机器人导览系统,具备与环境及用户进行智能交互的能力。未来,“行者泰山”在工业场景与家庭服务中将会有更多应用。
在济南,像优宝特这样的机器人企业并非孤例。机器人产业规模已占山东省比重近50%,30余万软件从业人员共同构建起覆盖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机器人本体制造及下游系统集成应用的产业生态。这片创新的沃土,正在孕育更多“破界”的行者。
算力成网
如同优宝特的智能机器人不断突破边界,在数字世界里,济南也正通过一张覆盖全省、辐射全国的算力网络,为各行各业的创新提供着不竭动力。
在济南一家三甲医院,心脏内科医生徐冬玲刚刚完成一台急诊手术。回到办公室,她发现自己的手机屏幕上弹出一条预警信息:患者陈涛血压数据异常。几乎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患者陈涛也在通过智能血压计完成日常监测后,在手机APP上收到健康提醒。徐冬玲立即给陈涛发去了专业的建议。在陈涛看来,这就像有一位随时在线的健康守护者,无论他身在何处,医生都能及时掌握他的健康状况。
山东省计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主任吴晓明介绍,这看似简单的实时交互,背后是依托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的强大算力和数据安全体系,建立的覆盖诊前、诊中、诊后及院外康复的全流程慢病管理系统。

这也是山东算网赋能千行百业的一个缩影。
2024年5月,全国首个覆盖省域的一体化算力网工程——“山东算网”正式上线运营。将国家级、区域/行业级、边缘级数据中心实现互联互通,构建成资源接入灵活、任务统一调度、服务便捷多样、应用高效运行的算力网络,实现多元算力的高效汇聚、纳管和服务,推动了算力网络体系的全面升级与创新。
通过高效整合省内外的算力资源,目前山东算网已汇聚全省智能算力2000PFlops、高性能算力1074PFlops,链接全国算力10000PFlops,实现覆盖更多区域范围的算力资源共享与互联互通。

但这张网的价值,远不止于这些数字。作为全国领先的省域一体化算力平台,山东算网已广泛应用于生态环保、空天信息、智能制造、数字政府、智慧教育、工业仿真等重点领域,推动了算力网络及相关领域技术创新与高质量发展。
这张不断延伸的算力网络,也在改变着济南的数字生态。在这张网上,算力正如同新时代的“电力”,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沃土。
今年3月,山东首个E级人工智能算力中心——济南人工智能算力中心正式投运。据统计,济南已建成40家数据中心、5.4万个5G基站,算力总规模达4500P,占全国50%以上,稳居全国第一梯队。
成果落地
成果转化是创新创业的核心引擎,是科技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关键一环。在济南,创新的种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落入产业沃土,生根发芽。

就在10月20日,一场“创新创业·共创未来”2025高价值技术成果项目市内转化路演对接会在山东科技大市场成功举办,助推医学科技成果“落地结果”。
在这场路演推介会上,15项涵盖智能诊疗设备、新型生物材料、精准医疗技术、康复辅助系统等前沿领域的创新成果得到展示的舞台,多项具有临床转化前景的科技成果分别签署合作研发和转化协议,签约投资总额达1000万元。
像这样的路演对接、科技金融服务等活动,在济南已成常态。2025年以来,济南市科技部门还打造了“创新创业·共创未来”科技领域的创新创业品牌IP,先后举办系列活动14场,累计发布高价值技术成果170余项、企业技术需求百余项;签约高科技产业化项目43项,金额近7亿元。
更令人欣喜的是,济南在全国首创的“科技经纪人”试点成效显著。试点一年多来,首批4家单位已组建7个专业团队,吸纳181名人才,转化科技成果387项,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13.42亿元,超额完成试点任务。
如今的济南,创新生态日益完善。已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20家、省实验室3家、省重点实验室126家,数量均居山东省首位;2025年前8个月,济南市科技服务业营收374.4亿元,同比增长4.1%。此外,今年以来,济南已推荐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232家、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7730家,分别为1053家企业争取省级财政补助资金1.05亿元,为2317家企业拨付市级企业研发补助4920.7万元,各类主体创新活力持续增强。
“行者泰山”稳健迈出的每一步,算力网络编织的每一根脉络,科技成果转化的每一个案例,都是济南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稳步向前的见证。
创新城市维度解析——
创新,是一座城市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也是决定其未来格局与能级的关键变量。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首次发布的《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报告(2025年)》中,创新城市选取20个创新城市特征指标,聚焦技术创新力、成果转化力、创新治理力、原始创新力、创新驱动力等方面开展评估。济南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上的突破,展现出强劲的创新动能,在36个样本城市中,济南在创新城市维度上排在第10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