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不要羡慕路行了, 普通父母永远也成为不了他, 原因很简单,不是他能挣钱,而是他竟然能很久都不陪孩子! 邓莎怀孕后,路行没陪过产检,平时两人可能一周都不会发一次信息,那就是说路行连孩子平时啥情况都很少询问,回家也像是应付工作,没有和孩子其他的互动。 你知道邓莎孕晚期那次产检吗?她挺着快九个月的肚子,自己拎着产检包挤地铁,中途差点被人撞到,还是旁边的阿姨扶了她一把。到了医院,看到别的孕妇都有老公拎包、递水,她只能自己找座位,排队时累得靠在墙上,掏出手机想给路行发句“今天人好多”,犹豫了半天还是删了——之前发过类似的消息,路行隔了半天只回了个“嗯,注意安全”,连句“要不要我让司机去接你”都没有。 大麟子出生那天,路行倒是来了医院,可全程都在走廊接工作电话,邓莎从产房出来,看到的就是他对着手机说“这个校区的招生指标必须完成”的背影。护士抱着孩子让他剪脐带,他愣了一下才放下手机,剪完又匆匆走了,连孩子的小脸蛋都没仔细看一眼。后来邓莎在节目里说,大麟子第一次翻身、第一次喊“妈妈”,路行都是她发了视频后,隔了一两天才回个“知道了,挺好”,连孩子满周岁的生日宴,他都因为“要开高管会”迟到了三个小时,来了也只是应付着和宾客碰了两杯,没陪孩子吹蜡烛。 最让人心酸的是孩子的反应。大麟子三岁时,看到幼儿园同学的爸爸陪玩积木,回家也拉着路行的衣角说“爸爸,陪我拼一次好不好”。路行当时正坐在沙发上看文件,头都没抬就说“爸爸给你买最贵的积木,让阿姨陪你玩”,说完还掏出手机给助理发消息,让买最新款的进口积木。可那些积木寄到家,堆在角落落了灰,大麟子宁愿抱着妈妈用纸箱做的“小火车”玩,也没碰过那些贵价玩具——孩子要的从来不是钱堆出来的东西,是爸爸哪怕半小时的专注陪伴。 有人说路行“忙着挣25亿,没时间陪孩子也正常”,可创联教育的老员工偷偷说,路行周末常去高尔夫球场打球,有时候还会和朋友去酒庄品酒,不是真的挤不出时间,是没把陪孩子放在优先级里。他总觉得“给家里钱,让邓莎和孩子过好日子就是负责”,却忘了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错过就再也补不回来了。大麟子现在快十岁了,画全家福时总把爸爸画得特别小,缩在画纸的角落,老师问他“为什么不把爸爸画大一点呀”,他小声说“爸爸本来就很少在家,像个客人一样”。 普通父母哪会这样?楼下卖早餐的张叔,每天凌晨三点起床炸油条,可再忙也会在晚上八点关店,回家陪儿子读绘本;隔壁的李姐夫妻俩都是打工人,周末再累也会带女儿去公园放风筝,买不起贵的玩具,就用树叶做手工。他们没多少钱,却把能挤出来的时间都给了孩子,孩子的笑声里全是被爱的踏实。 路行的“厉害”,从来不是能挣多少钱,是能心安理得地缺席孩子的成长,把家庭责任全推给邓莎。这种“缺席”,就算有再多钱也补不回来——等大麟子长大,想起童年,可能记不得爸爸给买过多少玩具,却会记得每次想分享幼儿园的趣事时,爸爸总是在打电话;想让爸爸抱一下时,爸爸总是说“忙着呢”。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