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滨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以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推动城市“精明增长”,加快推进绿色转型发展,强化文化赋能,创新治理模式,努力打造高品质的城市形态、业态、生态、文态、质态,奋力谱写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滨州篇章。
坚持“以人为本”,打造高品质城市“形态”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牢牢把握“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这一目标定位,将满足全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打造人民满意的城市形态。
全方位塑造城市特色。作为黄河下游、渤海湾西南岸的地级城市,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充分考虑人民群众对“海韵河秀品质滨州”的喜爱和追求,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建立完善从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到片区策划以及项目实施方案的规划落实体系,着力打造“海河相依、人河相亲、城河相融”的人文风貌,努力勾勒“城水相依、舒朗大气”的城市发展形态。
高质量实施城市更新。基于“存量为主、增量并举”的城市发展现状,重点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协调好城市更新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加快构建“存量发展+片区统筹”的滨州特色城市更新路径。
系统化建设基础设施。着眼日益增长的市政公用服务需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领域“两重”“两新”重大项目的谋划和实施。持续完善城市快速干线、生活集散、绿色慢行系统。市城区通过路口封闭、绿波调整等管控措施和道路改造、局部增设高架等工程措施,加快构建快速路网体系。不断提升供气供热保障能力,建设完善市域高压次高压天然气管网体系,构建以热电联产为基础热源、多能互补调峰的双轨制供热格局。
坚持“精明增长”,打造高品质城市“业态”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全省城市工作会议明确,要聚焦宜居城市建设,持续改善居住条件,完善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做好品质提升大文章。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以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为目标,努力促进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不断提升居住舒适度,努力培育宜居宜业的城市业态。
突出产城融合发展。聚力于实现以产立城、以城兴产,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以市城区五大片区开发为抓手,结合不同区域产业布局特点,分类型分阶段实施片区建设,持续完善公共服务配套,集聚人流、物流、信息流,不断拓展城市发展格局,凝聚城市发展新优势。特别是抢抓滨州市高铁时代到来的发展机遇,在高铁片区建设中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聚焦商贸物流、智能设计、科教培训、城市服务四大主导功能,同步培育多元发展方向的“1+4+N”产业体系,努力打造产业功能驱动、公共服务功能支撑、居住功能保障的产城融合示范区。
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聚焦宜居城市工作目标,编制实施住房发展年度计划和“十五五”规划,推进建立“人、房、地、钱、策”要素联动机制。积极推动收购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工作,稳步开展“城中村”改造,加快推进各年度棚改项目建设与分配进程,对住房困难群众和新就业职工等群体发放住房补贴,持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围绕好标准、好设计、好材料、好建造、好服务,推动将新房子建成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
提升既有住区宜居水平。持续深化既有住宅小区“3+N”协同改造(“3”指供电、供水、供热基础类改造,“N”指弱电改造、加装电梯、充电设施等提升类改造),有效降低施工成本、减少施工扰民影响,以最短时间、最快速度提升既有居住小区生活环境水平。
坚持“绿色低碳”,打造高品质城市“生态”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全省城市工作会议明确,要聚焦美丽城市建设,在降碳、减污、扩绿上下功夫,做好绿色转型大文章。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抢抓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机遇,致力于将城市生态打造为城市发展的最亮底色。
基础设施“增绿”。在城市更新、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中,坚持“平、洁、绿、畅、靓、谐”工作标准,做到一体提升绿环境、居环境、车环境、路环境,让道路更平坦整洁、绿化更层次分明、空间更敞亮有序、风貌更协调美观,持续扮靓“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美好生态。
城市建筑“增绿”。加快房屋建筑建造方式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城镇新建民用建筑设计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强化新建建筑节能闭合式监管,严格执行居住建筑节能83%设计标准、公共建筑节能78%设计标准,促进建筑能耗持续降低。积极推进超低(近零)能耗建筑发展,以示范项目为引领,不断探索适合本地的建设模式和技术路径。
节能降碳“增绿”。开展公共建筑运行能效提升行动,鼓励既有居住建筑实施节能改造,降低民用建筑能耗。发挥城市生命线平台集成作用,提升供热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促进供热系统节能降耗。对市城区新接入集中供热的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全面推广安装供热计量装置,实施供热计量收费,促进用户行为节能。
坚持“文化赋能”,打造高品质城市“文态”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推动城市文脉赓续;全省城市工作会议明确,要聚焦文明城市建设,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塑造特色城市风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做好文脉赓续大文章。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认真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涵养“文脉绵长、自信包容”的城市文态。
持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探索AI与大数据应用等数字化保护手段,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市更新有机结合,在更新改造中加强保护,杜绝大拆大建、拆真建假。持续做好历史文化资源普查认定,多方筹措保护经费,做到应保尽保。
推动发挥历史文化遗产效用。在做好历史文化保护的基础上,不断优化相关区域功能空间和街巷风貌,重新激活其功能价值。同时,以滨城区杜受田故居、惠民县孙子文化城等文化地标为基础,积极推动历史文化与城乡发展、旅游、创意产业融合,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坚持“创新发展”,打造高品质城市“质态”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创新城市治理理念、模式、手段,高效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省城市工作会议明确,要完善城市智慧中枢,建强基层治理单元,做好治理增效大文章。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致力于让城市更聪明、让群众更心安,创新推动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和物业领域治理,全力打造“智慧聪明、心安舒服”的城市质态。
构建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以滨州“数字住建”平台为基础,加快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及其在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城市更新、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加快构建智能高效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实现供气、供热及路桥运行管理数字化、智能化,助力城市建设内涵式发展。
构筑“心安物业”管理模式。贯彻滨州市委“心安城市”工作部署,大力推动“心安”物业建设。在管理部门层面,深化“渤海红色物业”建设,建立实施物业管理分级述职制度,压实部门、街道、社区责任,推动物业服务更好融入基层治理。在企业层面,优化完善智慧物业管理平台,持续评树优秀企业、优秀项目经理、物业标准化小区,落实物业企业“红黑榜”制度,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退出机制,做到示范带动、奖优罚劣。
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通过建立业委会成员候选人负面清单和资格联审机制,严把人选入口关;推行业委会述职考评和奖惩制度,强化履职监督,确保业委会规范运行。同时,加强业委会规范化建设,培育社区治理骨干力量,提升业主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注重引导居民参与公共事务,弘扬邻里互助、和谐友善的社区文化,营造理性平和、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推动形成党建引领、多方协同、居民自治的小区治理新局面,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