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0月20日,泰国政府宣布正在考虑在明年1月份推出第二阶段的消费刺激措施,这显然

10月20日,泰国政府宣布正在考虑在明年1月份推出第二阶段的消费刺激措施,这显然是继今年下半年一系列经济政策后的又一个大动作。   泰国政府虽然还没公布具体方案,但可以推测个大概,上一轮"钱包计划"直接向5000万人发放数字现金,下一轮很可能会升级,可能是增加金额、简化领取流程或扩大受益人群。   其实从下半年开始,泰国政府的政策就跟赶场子似的没停过。9 月刚启动 880 亿泰铢的 “共同支付 Plus” 计划,让 2000 万人跟政府搞 “AA 制消费”,结果才一个月就急着酝酿下一轮,说白了就是上一波刺激的效果不够顶。 要知道这 “共同支付” 可不是新花样,疫情期间就用过五轮,前前后后砸了 3400 亿泰铢,拉了 3000 多万人参与,当时确实让中小企业多赚了 3000 亿泰铢的流水,可现在再用这套,效果已经打了折扣 —— 毕竟老百姓的钱包早就被反复刺激得有点空了,之前每人 2000 泰铢的补贴,每天还限报 200 泰铢,花起来束手束脚。 上一轮 “钱包计划” 给 5000 万人发数字现金的架势,已经暴露了政府 “撒钱救市” 的思路,下一轮升级简直是板上钉钉。 按之前的套路猜,金额肯定得涨,总不能还停留在 2000 泰铢的水平,毕竟现在泰铢兑美元年内贬了近 8%,这点钱的购买力早缩水了。 流程也得简化,上回注册要填一堆信息,还得绑定 “跑堂” app,不少老年人根本玩不转,这回说不定直接通过 PromptPay 转账,跟发工资似的直接到账。 受益人群更得扩,之前连大型超市都被排除在外,商户参与热情打了折,这回估计得把小微企业主、甚至长期在泰工作的外籍群体都拉进来,不然光靠本土居民撑不起消费大盘。 政府这么密集出招,背后全是经济的 “紧箍咒”。制造业出口被美国关税壁垒卡得难受,国内债务率飙到 61.2%,比疫情前的 45% 高出一大截,老百姓手里的钱要么还了债,要么不敢花,消费信贷紧得像根橡皮筋。 旅游业这个顶梁柱也不给力,虽然国际游客恢复到了疫情前的 83%,中国游客回了 69%,但国内旅游消费才刚到 65%,等于一半的消费潜力没挖出来。 之前砸 660 亿泰铢补贴清迈、洛坤这些二线旅游城市,想让本地人多出门花钱,结果基础设施跟不上,游客去了连个像样的停车场都没有,钱花得根本不痛快。 更有意思的是财政部门的 “左右手互搏”,一边喊着要控制 4.3% 的赤字率,一边又不得不每周推出新政策。 穆迪早就放了话,2025 年前要是搞不定预算平衡,信用评级就得重评,可现在根本顾不上长远了。上一轮数字钱包计划花了 GDP 的 2.7%,才拉动 0.5 到 1 个百分点的增长,这笔账算下来其实亏得慌,但不花又不行 —— 总不能眼睁睁看着经济滑下去。 就像之前央行降息 25 个基点还不够,10 月说不定还要再降,政策工具箱都快掏到底了。 说穿了,这第二阶段刺激就是 “被逼出来的升级”。上一轮的 5000 万人覆盖量看着唬人,但对比泰国的人口基数还是不够,而且钱花得太零碎,没能集中到最需要的领域。 这回要是真能把金额提上去,流程弄简单点,把那些之前被排除的群体都拉进来,说不定能让小摊贩、小餐馆的生意回点血。 但话说回来,要是黄土高原的泥沙没解决,挖多少黄河泥沙都没用,泰国这刺激要是不解决制造业疲软、投资收缩的根本问题,就算发再多钱,也只是暂时填了窟窿,等补贴花完,经济还是得面临 “后继无力” 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