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还穿单衣,今天就得裹棉袄,昆明这天气真是‘满30减15’!”10月21日清晨,市民李女士攥着刚买的鸡腿,在西山区和平农贸海鲜综合市场的寒风里加快了脚步。受冷空气影响,昆明气温骤降,据了解,此次冷空气对昆明的影响将持续至26日。面对较长时间的降温过程,昆明街头巷尾的“暖经济”悄然升温,从餐桌到衣柜,市民用不同方式抵御寒意。

衣
御寒装备“紧急上线”
“老板,这件羽绒服有没有XL码?我昨天穿卫衣还觉得热,今天出门冻得直打哆嗦,赶紧来买件厚衣服。”在南屏街一家服装店,市民陈先生正试穿一件黑色羽绒服。店员小张介绍,从昨天开始,厚外套的销量就明显上升,“棉衣、羽绒服、加绒卫衣卖得最好,昨天一天卖了30多件,比上周同期多了两倍。”
除了厚外套,手套、帽子、围巾等小配饰也成了“刚需”。在一家饰品店,市民赵女士正给孩子挑选毛线帽,“早上送孩子上学,风一吹孩子就喊耳朵冷,赶紧买顶帽子戴上。”她拿起一副加绒手套补充道,“我自己也得备一副,骑电动车的时候能挡挡风寒。”店员告诉记者,最近几天,儿童款的帽子和手套卖得最火,“每天能卖50多件,很多家长都是带着孩子来挑的。”
在小区的快递驿站,堆积如山的包裹里,不少都是市民网购的御寒衣物。驿站老板王先生忙着分拣包裹,“最近几天,羽绒服、加绒裤的快递特别多,比平时多了三分之一。”他拿起一个包裹笑着说,“这个包裹是昨天寄到的,收件人早上就来取了,说怕晚了天更冷,穿不上新衣服。
食
热汤暖锅成街头“顶流”
上午11点的篆新农贸市场,牛羊肉摊位前已排起小长队。摊主王师傅手起刀落,将新鲜牛腩切成块,“平时一天卖30斤,今天一早上就卖了25斤,多数是来买回去炖萝卜的。”他边称肉边笑着说,“刚有个小伙子说,晚上要喊朋友来家里煮火锅,一下子买了5斤羊肉卷。”
在蔬菜区,萝卜、莲藕、山药等“暖身菜”成了抢手货。“老板,给我来两根白萝卜,要炖排骨的!”市民张女士弯腰挑选着,她告诉记者,自己特意早起采购,“我家娃昨天有点咳嗽,炖点萝卜排骨汤既能暖身子,又能润润喉。”摊主刘大姐忙着称重,她的摊位前堆着小山似的萝卜,“降温后萝卜最好卖,昨天进了150斤,今天得再补100斤才行。”

除了生鲜食材,火锅丸子、冻豆腐等配菜也销量大涨。在一家冻品店,老板正忙着给顾客装袋,“鱼丸、虾丸、撒尿牛丸卖得最好,昨天一天卖了8箱,比平时多了一半。”她指着货架上的速冻饺子补充道,“早上还有个上班族买了3袋饺子,说晚上回家煮点热乎的,比点外卖舒服。”
正午时分,街头的过桥米线店和火锅店更是座无虚席。在近华浦路上的一家建水草芽过桥米线店,服务员们端着热气腾腾的汤碗穿梭在餐桌间。“平时这个点大概有60%的上座率,今天都快坐满了”店铺服务员表示,“我们早上提前备了双倍的汤底,现在看来可能还不够。”正在用餐的大学生小林捧着汤碗,哈着气说:“降温天就想来碗热米线,汤喝下去全身都暖了,比穿多件衣服还管用。”
行
保暖出行成共识
“师傅,麻烦开下暖风,今天实在太冷了!”在一辆出租车里,乘客刘女士裹紧了围巾,向司机师傅说道。司机张师傅笑着按下了暖风开关,“今天一早上,好多乘客上车第一件事就是让开暖风,我这暖风就没关过。”他指了指仪表盘上的温度,“现在室外温度感觉比昨天低了快10度,不开暖风确实受不了。”

在公交车站,等车的市民们纷纷裹紧外套,有的还戴上了口罩和帽子。“平时等车也就几分钟,今天觉得特别冷,手都冻僵了。”市民孙大爷搓着手说,他特意穿了两件毛衣和一件棉衣,“年纪大了,经不起冻,多穿点才放心。”旁边的市民李女士则抱着一个热水袋,“早上出门的时候,我妈硬让我带上热水袋,说等车的时候能暖手,现在看来还真管用。”
在共享单车停放点,记者发现,不少骑行者都穿上了防风外套和手套。“昨天骑共享单车还觉得挺舒服,今天骑了一会儿,脸和手都冻得疼。”市民王先生说,他特意回家换了件防风外套,“虽然麻烦点,但总比冻感冒好,毕竟健康最重要。”
全媒体记者:李锐
审核:段寅彬
二审:钟玲
终审:黄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