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发生 美国总统突然宣布了! 10月2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再次对媒体宣称,印度总理莫迪已向他保证将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并威胁若印度不照做,就必须继续缴纳“巨额关税”。 这场围绕俄罗斯石油的拉锯战,表面看是能源交易之争,背后却藏着两国的贸易博弈。特朗普对印度商品加征的50%关税中,足足有25%是专门针对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的报复措施。这数字背后,印度纺织业首当其冲,这个占据印度GDP 2.3%的产业为超过4500万人提供着直接就业。关税大棒挥下,受伤的是无数普通印度家庭。 莫迪政府嘴上不说,行动却透着实实在在的焦虑。贸易部长阿加瓦尔急忙表态,只要价格合适,印度愿意将从美国购买的油气规模翻倍。每年120亿至13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采购额,这是印度递出的橄榄枝。但问题在于,俄罗斯石油的折扣实在太诱人,印度消费者利益至上的原则岂能轻易放弃? 特朗普的算盘打得响亮。一边用关税逼迫印度在贸易谈判中让步,特别是在农业和乳制品市场开放这一敏感领域。另一边直指俄罗斯钱包,石油收入可是支撑俄罗斯经济的重要支柱。这场戏远不止美印双边关系那么简单,乌克兰战争的阴影始终笼罩在谈判桌上。 耐人寻味的是,印度外交部始终否认两位领导人有过特朗普所说的电话交谈。这种“你说有,我说无”的外交辞令,将印度在大国博弈中走钢丝的处境暴露无遗。他们既要维护战略自主,又不得不考虑与美国这个“重要伙伴”的关系。 现实情况更加讽刺。尽管白宫官员声称印度已将俄油进口减半,但大宗商品数据公司Kpler预估,印度本月俄罗斯石油进口量反而将增长约20%,达到每日190万桶。订单已经下达,船只正在航行,12月或明年1月的到港数据很可能会讲述一个与政治宣言完全不同的故事。 这场强权与自主性的较量,折射出国际关系中赤裸裸的现实主义。美国可以对中国大量进口俄油视而不见,却对印度高举关税大棒,所谓的“盟友”关系在利益面前显得如此苍白。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