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初心已变,说白了,起初俄罗斯要打乌克兰的原因是乌克兰想要加入北约,对俄罗斯造成安全威胁,然而现实却是俄罗斯在取得一些胜利成果之后,不愿意撤回本土反而持续推进。 其实这话只说对了一半,不是俄罗斯的 “初心” 变了,而是打起来之后才发现,光靠 “把北约挡在门外” 这一个目标,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最初俄罗斯确实是怕北约把武器架到乌克兰边境,毕竟从乌克兰到莫斯科直线距离才几百公里,导弹几分钟就能飞到,这就跟别人在自家卧室门口架了把刀似的,换谁都睡不着觉。 所以一开始俄方想着快速让乌克兰放弃入约,再把乌东那些有冲突的地方理顺,差不多就该收手了。可真开打才发现,事情根本没这么简单——西方各国开始源源不断给乌克兰送武器,美国的“海马斯”火箭炮、德国的“豹2”坦克,虽然说好的援助总跟不上,但架不住天天给,乌克兰军队靠着这些武器能一直撑着打。 这时候俄罗斯要是撤兵,麻烦可就大了。刚退回去,西方说不定就帮乌克兰把军队重建起来,到时候北约照样能通过乌克兰施压,之前牺牲的士兵、花掉的钱全白费了。就像两个人打架,你把对方推远了,转头他抄了家伙又过来了,你肯定得再往前压一步,把他的家伙夺下来才行。所以俄罗斯持续推进,其实是被战场形势逼着调整策略,不是想额外抢地盘。 而且那些已经拿下来的地方,对俄罗斯来说是“丢不起”的战略要地。比如赫尔松州,那地方控制着第聂伯河的出海口,乌克兰的粮食、货物以前都从这儿出海,现在被俄罗斯占了,等于掐住了乌克兰的经济命脉。 更关键的是,克里米亚的淡水全靠赫尔松供应,2014年俄罗斯拿下克里米亚后,一直担心淡水被掐断,现在把赫尔松握在手里,才算给克里米亚接上了“自来水管道”,总不能再把这管道让出去吧? 顿巴斯地区就更重要了,这儿不光住着好多说俄语的老百姓,还是连接俄罗斯本土和克里米亚的陆路走廊。以前物资运到克里米亚得绕远路,现在占了顿巴斯,开车就能直接到,不管是运粮食还是送武器都方便得很。 要是从这儿撤了,克里米亚就成了孤悬在外的“飞地”,以后再出事都没法及时支援。普京后来也说了,特别行动得保障那些把俄罗斯当祖国的人的权益,顿巴斯的这些居民,就是他说的这类人。 西方的态度也让俄罗斯不得不改变打法。一开始俄方可能还觉得西方只是喊喊口号,没想到他们真能把援助持续这么久,虽然好多武器是翻新的旧款,甚至还有不能用的,但架不住数量多。 这种情况下,俄罗斯只能提出要建“安全缓冲带”——把战线往乌克兰腹地推得远一点,让乌克兰的武器打不到俄罗斯本土。比如以前控制四个州觉得够了,后来发现乌克兰能拿到远程导弹,就只能再往前推进,想把缓冲带扩大到八个州,相当于在自家门口多修了几道篱笆。 现在俄罗斯的目标其实很明确,不是要占领整个乌克兰,而是要达成三个“实在的安全保障”:一是彻底把北约和乌克兰的军事力量隔开,让西方武器没法轻易部署到边境;二是把克里米亚和本土连起来的战略通道牢牢攥在手里,确保这块地盘的安全;三是削弱乌克兰的作战能力,让它以后没法再被西方当枪使。普京之前也公开说过,行动目标是消除危机根源、创造稳定和平条件,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再说了,真要撤兵也得有撤兵的条件啊。俄罗斯总不能白打一场,至少得让乌克兰承诺不加入北约、不允许西方驻军,还得保证不攻击已经控制的地区。 可现在乌克兰靠着西方援助,还在硬撑着反击,根本没法谈出这些条件。英国前参谋长都说了,乌克兰赢不了,但也不会轻易认输,这种僵局下,俄罗斯只能接着推进,用战场上的优势逼对方坐回谈判桌。 这么一看就清楚了,俄罗斯持续推进不是“初心变了”,而是最初的安全需求在打起来之后,发现必须通过控制更多战略要地、削弱对方实力才能真正实现。就像咱们修房子,本来只想补个屋顶,结果发现墙也裂了,只能连墙一起加固,不然房子还是不安全。 那些说“初心已变”的说法,其实是没看懂战场背后的门道——俄罗斯从始至终想要的都是“家门口的安全”,只是打起来才明白,这安全得靠自己亲手建一道结实的“防护墙”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