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我们打赢了对美贸易战?如果你还不知道,我来告诉你:就是图片中这两位徐光宪、高小霞稀土贤伉俪、夫妻档、国家宝贝、民族脊梁。 2025年10月9日,我国商务部发布的一则稀土产业新政,让全球产业链都坐不住了。新政没提一句限制出口,只强调推动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关键技术创新与环保管控,可这轻飘飘的几句话,却让美国和欧盟如临大敌。 这背后,藏着美国的一大尴尬。就在新政发布前几天,9月29日,美国众议院刚通过一项名为2010稀土的法案,高调宣称要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可现实是,他们喊了这么多年口号,至今连一条完整的高端稀土产业链都建不起来。美国唯一能规模化生产稀土的MP Materials工厂,每年挖的1.2万吨原矿,还得不远万里运到四川来提纯,自己根本没这技术。今年4月刚投产的ReElement工厂,号称能造高纯度材料,结果产能利用率不足30%,背着2.3亿美元负债,连国防部的认证都拿不到。 美国的困境,恰恰是徐光宪、高小霞这对夫妇半个世纪前打破的枷锁。上世纪70年代,中国稀土储量占全球三成以上,却只能当石头卖,一吨几百美元。美国、法国企业把原矿运回去提纯,转眼就以十几万美元的价格卖回给我们。更气人的是,我们想买技术,对方直接放话,中国人永远搞不出高端萃取技术。 1972年,54岁的徐光宪接到了国家的紧急任务,分离镨和钕。这两种元素像双胞胎一样难分,当时国际最高纯度都达不到导弹、雷达的军工要求。这位已经四次为国家需求改换研究方向的科学家,又一次从零开始。 没有先进仪器,他就带着团队用算盘计算海量数据;没有精准装置,就用烧杯一遍遍调试。那些日子里,实验室的灯光常常彻夜通明,算盘珠子的噼啪声成了最密集的节奏,烧杯壁上的痕迹记录着无数次失败。两年后,1974年,他提出的稀土串级萃取理论在包头稀土三厂一次试验成功,当场打破西方垄断。 徐光宪的研究能落地,离不开妻子高小霞的支撑。高小霞是分析化学顶尖专家,她太清楚,稀土提纯三分靠分离,七分靠检测。 当时国内没有能测微量元素的设备,她就用借来的零件自己组装极谱分析仪,灵敏度一下子比进口的高了500倍,能精准测出百万分之一级别的杂质。她还开创了20多种检测方法,给稀土生产装上了精准标尺。这对夫妇,一个攻分离,一个抓检测,成了科研路上最默契的战友。 正是这代科学家打下的根基,让中国的优势不止于稀土。现在,我们在镓这种关键金属的供应链上占比超过95%,加工石墨占全球90%以上,形成了一整套别人难以替代的材料体系。美国想复制这套体系,难如登天。 他们早就去工业化了,本土成本高得离谱,连光伏产业都要靠补贴活着,生产的面板又贵效率又低,根本没法和我们竞争。有分析说,美国要做出全自主化的高端永磁体,至少得十几年,还不一定能凑齐所有重稀土。 网友们对此议论纷纷,有人说,这才是真正的国之重器,比任何谈判都硬气;也有人说,该让更多年轻人知道徐光宪夫妇的故事,他们才是该追的星。我特别认同,这些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人,才是真正的民族脊梁。 再看这次新政里的环保管控,其实是更高明的一招。我们掌握着低成本、低污染的工艺,环保标准一提,相当于给全球产业链立了规矩。达不到标准的,要么花大价钱升级,要么就依赖我们的技术。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技术领先,而是在制定游戏规则。 未来,美国肯定还会想各种办法突围,但短期内很难改变格局。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徐光宪、高小霞夫妇那代人早已为我们奠定了胜局。他们用一生证明,国家竞争的底气,从来不是靠喊口号,而是靠一支支试管、一摞摞数据堆出来的核心技术。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或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