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成为首个被“祭旗”的欧洲国家!中国正式对涉及荷兰ASML光刻机的核心原材料、设备和关键企业实施最严出口限制,所有谈判窗口关闭,豁免请求直接无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不是摆架子,而是“真动手”了。 并非中国对荷兰ASML实施出口限制,而是中国针对芯片产业链部分关键原材料(如部分稀土加工品、特定高纯材料等)加强管控。 这一举措常被关联到ASML对华高端光刻机出口受限的背景,引发全球关注。今天我们结合事实,厘清事件的来龙去脉。 先明确核心事实:荷兰ASML是全球光刻机领域的龙头企业,其EUV(极紫外)光刻机是制造7纳米及以下制程高端芯片的核心设备。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希望进口ASML的EUV光刻机,但受美国对华科技打压影响,ASML受限于美方出口管制规则,无法向中国自由出口EUV光刻机——这是关键前提,而非中国对ASML实施限制。 中国近期加强部分芯片关键原材料管控,本质是对美方及盟友科技打压的反制回应。多年来,美国牵头构建对华芯片封锁体系:2022年出台《芯片与科学法案》,2023年推动荷兰、日本等国加入对华半导体设备出口限制阵营,明确要求ASML不得向中国出口用于高端芯片制造的EUV光刻机,试图卡住中国高端芯片产业的“脖子”。 面对封锁,中国并未被动应对,而是加速芯片产业链自主研发。数据显示,中国已在中低端光刻机领域实现突破,上海微电子已量产90纳米制程光刻机,用于成熟工艺芯片制造;在芯片设计、封装测试等环节,华为海思、长电科技等企业也取得显著进展。 但高端EUV光刻机的缺失,仍制约着中国高端芯片的量产,这也是中国重视产业链自主可控的核心原因。 需要明确的是,中国从未“对涉及ASML的核心原材料实施出口限制”,而是对自身具有资源优势或技术优势的关键原材料(如镓、锗相关产品)加强出口管制。 这类原材料是包括光刻机在内的半导体设备制造的重要耗材,中国的管控符合国际通行的国家安全原则,也是对美方“卡脖子”的对等反制,意在让相关国家正视中国的产业利益。 从产业博弈历史看,美国对竞争对手的科技打压早有先例。上世纪80年代,日本半导体产业占据全球半壁江山,美国通过《广场协议》、反倾销调查等手段打压,最终削弱了日本的产业优势。 但中国与当年的日本有本质不同:中国拥有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持续的研发投入,2023年中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55%,为自主创新提供坚实支撑。 中国的原材料管控,并非针对荷兰本身,而是通过产业上游的反制,促使包括荷兰在内的欧洲国家反思:跟随美国对华科技封锁,是否会损害自身产业利益——要知道,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占全球市场份额超50%。 中国的原材料管控对ASML确实有间接影响。ASML的光刻机制造需要多种稀有金属材料,中国在部分材料的全球供应链中占据重要地位。 但ASML已表态正在寻求替代供应源,短期内影响有限。对中国而言,这一举措的核心意义并非“打压ASML”,而是释放明确信号:中国有能力通过产业链上游的优势反制外部打压,同时倒逼国内企业加快关键材料的自主替代。 对中国来说,原材料管控是“攻守兼备”的策略:一方面,通过反制回应外部打压,维护产业安全;另一方面,以管控为契机,推动国内芯片产业链从原材料到设备制造的全链条自主研发。 例如,中国在稀土提纯、高纯硅材料等领域已实现技术突破,未来有望进一步降低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这一举措也让全球看到,中国在科技领域的话语权正在提升,不再被动接受封锁。 部分西方媒体将中国的原材料管控误读为“贸易保护主义”,这一观点明显偏颇。中国的管控严格遵循国际法,仅针对涉及国家安全的特定产品,且提前公示、规范透明,与美方动辄以“国家安全”为由泛化打压中国企业有本质区别。 美方的科技封锁是“卡脖子”式的产业遏制,而中国的管控是维护自身利益的正当反制。 芯片产业与国防安全息息相关。现代军事装备如导弹、雷达、无人机等,均依赖高性能芯片。若中国高端芯片长期受制于外部,确实会影响国防科技发展。 中国推动芯片产业链自主可控,加强关键原材料管控,本质是构建“安全可控的供应链”,为国防现代化提供保障,这是主权国家的合理安全诉求。 中国并未对荷兰ASML实施出口限制,近期的关键原材料管控是对美方及盟友科技打压的正当反制。这一举措不是“祭旗”荷兰,而是通过产业博弈维护自身利益,同时加速自主创新进程。 中美科技博弈将长期持续,中国的核心策略是“自主可控+开放合作”——若外部环境允许,中国仍愿与ASML等企业开展合作;若封锁持续,中国将以更大力度推动全产业链自主化。 对荷兰等欧洲国家而言,如何在中美之间保持产业自主,避免被美方裹挟损害自身利益,值得深入思考。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