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元说,真实的吴石将军比电视剧更可歌可泣。 1950年,台北的马场町,吴石身上是军装,腰板挺得笔直,从看守所里走出来,周围全是士兵、看守,还有记者,行刑队早就位了,没人催他,他自己也没半点犹豫,头都不回,人家要给他戴眼罩,他拒绝了,快走到队前的时候,他朝四周看了看,有摄影机对着,记者手里拿着笔跟本子,吴石就说,为民族复兴而死,怕什么,声音不算大,枪声跟着就响了,在场的人都好像定住了一样,特别安静。 这个局,是蒋介石亲自设的,搞个震慑大会,枪毙吴石,让记者录下来,照片拍下来,全台湾公开,他就是想让军里那些心思活络的人都看看清楚,投共就是这个下场,看谁还敢有小动作,蒋介石的算盘打得精明,他还觉得这种人,枪口一对着,肯定得吓得跪下,说不定还得哭爹喊娘,哪有那么容易扛住,可他万万没想到,吴石不跪,也没哭,淡定得跟参加演习似的。 说到底,好多人就记得吴石是个被枪毙的将军,是个所谓的“共谍”,可你翻翻他以前的档案,才知道他这人真的不简单,抗日那会儿,他是军委会的核心人物,浙赣会战的方案就有他的份,他自己跑去前线,亲自勘察地形,不说官话,受了伤,养好了接着上,没见过他走后门,也没见过他拉关系,性子就是那么拧,认死理,这也是后来他跟上头总是处不好的原因。 内战打到后面,国民党是越打越乱,行政、军队里头全是一笔糊涂账,吴石心里有杆秤,这秤砣慢慢就偏了,1949年,他跟着部队去了台湾,在军里算是大佬级别,参谋次长,好多事他都能拍板,不过,这时候他的身份早就变了,他成了共产党在台湾高层里的秘密信使,送出去的都是一号情报,台湾那边的海防怎么布的,炮兵在哪,兵力怎么调动,情报一封接一封地送出去,连空军调动都能查到他的痕迹,这些东西,不用多说,解放军拿到手,判断要不要打金门、澎湖,甚至台湾本岛,关键时刻就靠这些情报,吴石是拿自己的命在堵最后那道缝。 1950年4月,吴石被抓了,情报线断得太突然,解放军那边还以为他成功脱身了,后来台湾报纸上登了照片,他双手被反绑着,头发有点乱,被押着送进监狱,南京那边,毛泽东亲自批示要设法营救,可那时候国民党已经下了决心要杀他,蒋介石拍了板,枪决,还允许记者去拍,公开报道,他就是想让军里那些“摇摆不定”的人都吓破胆。 新闻第二天就在全台湾见报了,吴石不戴眼罩,不肯下跪,行刑前说的话也清清楚楚,民间有些小报副刊还偷偷写了些目击者的回忆,说他那样子就像在检阅部队,一点害怕的意思都没有,台湾那边好多年轻人就开始琢磨,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人,谁才是真正在为这个民族去死。 民心这个东西,是压不住的,蒋介石本来想树一个“投共下场凄惨”的典型,结果吴石这种人,反而给了大家一个新想法,共产党的人好像也没那么可怕,有些台湾本地的青年开始悄悄找进步书籍看,偷听大陆的电台,国民党后来估计也后悔了,本来想安安静静处理掉一个人,结果让全国媒体把他塑造成了一个象征,后面再抓几个“地下党”,都没人信他们是奸细了,反而觉得他们是理想主义者。 吴石被处决之后,家里人全都被牵连了,大儿子被软禁,女儿只能改姓,家里所有跟吴石有关的照片、书信,全都被销毁干净,不过,家人的信仰没变,几十年里一句话都没说,一直等到两岸开始交流,福建那边来了信,家里人才商量着,要把他带回来,1998年,吴韶成穿着一身西装,从台湾飞到福建,骨灰安放在了革命公墓里,当年那个被骂成“叛将”的人,如今名字刻在了烈士名录上,刻进了纪念碑,他儿子在墓前低声说,爸,我们回来了,眼泪不多,这个家族到这一刻才算是认祖归宗。 电视剧里演不出来的,就是这种真实,生死关头的那种风骨比任何戏剧都来得硬,吴石不是“走投无路”,他是看清楚了国家要往哪里走,自己主动走进黑暗里,想留下一丁点光,他没拿情报去换自己的前途,也没用功劳去讨好谁,最后的胜利他没能亲眼看到,但他给那场胜利扫清了最难的一些障碍,蒋介石想拿他当反面教材,结果他反而成了一次烈士的典范,这事儿一点都不花哨,就是这么直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