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不要美军,韩国下决心了 当地时间20日,李在明在出席国防工业发展研讨会时表示:

不要美军,韩国下决心了 当地时间20日,李在明在出席国防工业发展研讨会时表示:即便在当前形势下仍有部分国民认为,韩国国防必须依赖外部力量,这一点难以认同。 这个表态,与其说是一次政策宣示,不如说是韩国对过去几十年“寄人篱下”国防模式的一次集体“觉醒”,这个长期把美国视为安全靠山的国家,终于在反复的利益博弈和现实教训中认清,所谓的盟友关系从来都不是免费的午餐,想要在复杂的地区格局中站稳脚跟,最终还得靠自己。 这种转变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多重压力叠加后的必然选择,每一个决策背后都藏着实打实的利益纠葛和数据支撑,最直接的导火索无疑是美国在军事和经济上的双重“压榨”。 目前驻扎在韩国的2.85万美军,名义上是“保护者”,实际上更像一支需要韩国持续“投喂”的雇佣军,从防卫费分担协议就能看出端倪,2019年特朗普政府突然狮子大开口,要求韩国每年承担50亿美元防卫费,是之前的5倍之多,直接让谈判陷入停滞。 即便后来达成妥协,2026年韩国需要支付的费用仍涨到1.5192万亿韩元,约合11.34亿美元,而且未来五年还要跟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逐年上调,更离谱的是,美军基地的建设成本也主要由韩国埋单,此前整合驻韩美军的基地耗时10年投资108亿美元,韩方承担了其中的92%。 这种“花钱买保护”的模式早就让韩国民众怨声载道,而美军在韩国享有的特殊待遇更让矛盾雪上加霜。 前不久117名韩国女性集体起诉驻韩美军,指控其长期实施性剥削暴行,这些受害者大多是上世纪被诱骗或强制进入美军基地周边“俱乐部”的女性,每晚遭受虐待,患性病后还被强制注射大量青霉素,不少人因此死亡或落下残疾。 当“保护者”变成“施暴者”,民众对美军的信任彻底崩塌,也为李在明政府推动自主国防提供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经济领域的博弈则让韩国彻底看清了美国的“盟友真面目”,今年韩美进行的关税谈判堪称一场“生死时速”的较量,美国以加征25%对等关税相威胁,最终迫使韩国承诺未来几年对美投资3500亿美元,其中1500亿美元投入造船合作项目,2000亿美元流向半导体与二次电池领域。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美方甚至声称这些投资的90%收益归美国所有,韩国相当于拿着纳税人的钱为美国产业复兴买单。 这种不平等的交易让韩国意识到,在与美国的合作中,自己永远是被牺牲的一方,而此前日本政坛出现“变天”时美国的冷漠态度,更让韩国心有余悸。 2009年日本民主党击败自民党首次执政,鸠山由纪夫提出要调整日美安保条约、寻求更平等的同盟关系,此时美国不仅没有积极回应,反而通过舆论表达疑虑和不安,全程表现出事不关己的观望姿态。 韩国看到邻国的遭遇,自然会联想到自己,一旦未来韩国面临类似的政治变动或安全危机,美国未必会伸出援手,所谓的同盟不过是美国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认清现实后的韩国,开始把宝押在自主国防和多元化外交上。 这种投入背后,是韩国想要摆脱对美国武器依赖的迫切心情,毕竟长期采购美国装备不仅成本高昂,还会被绑定在美军的作战体系中,失去战略自主性。 与此同时,韩国也在积极向中国示好,寻求经济上的新增长点,为自主国防提供坚实的经济支撑。 中韩贸易的紧密程度早已超出很多人的想象,2025年前三季度,两国进出口总额达到1.74万亿元,其中机电产品进出口增长6%,农产品增长3.3%。 除了经贸合作,两国在环保领域也开展了深度合作,盐城与韩国舒川郡、西归浦市等建立湿地保护联盟,共享30万条候鸟环志数据,联合发布《黄海湿地保护首尔倡议》。 这种多维度的合作让韩国看到了摆脱对美经济依赖的可能性,毕竟中国作为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能为其提供更稳定、更平等的合作环境。 韩国的这场战略转型,不仅关乎自身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也将对亚洲地区的战略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对美国而言,韩国的“离心”意味着其在亚洲的战略布局出现了裂缝,长期以来依靠军事同盟构建的安全体系面临挑战。 如果韩国真的逐步缩减驻韩美军规模,甚至最终要求美军撤离,美国在东北亚的军事存在将被大幅削弱,其对半岛局势的影响力也会随之下降。 而对中韩关系来说,即将举行的峰会至关重要,若双方能进一步深化合作,不仅能推动两国经济共同发展,还能为半岛局势的稳定注入正能量。 当然,韩国的自主国防之路不会一帆风顺,美国大概率会通过技术封锁、贸易施压等方式进行反制,而韩国自身在高端武器研发、国防工业体系完善等方面也还存在短板。 但从目前的态势来看,韩国已经下定了决心,这场从“依赖”到“自主”的转型,既是被逼无奈的选择,也是一个国家寻求真正独立的必经之路。 毕竟在国际舞台上,从来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与其寄希望于他人的保护,不如自己手握底牌,这或许就是韩国在一次次博弈中总结出的最深刻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