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皓太开心了,自己刚入职北京先农坛体校就换校长了。校长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曾经的国家队队友丁宁。 丁宁2016年里约夺冠,2021年退役,紧接着就去北大攻读硕士,毕业后就留校担任教练。丁宁退役后顺顺利利的,实现了从奥运冠军到高校教师再到体制内干部身份的转变。 王皓这“太开心”可不是随口说说,搁谁跟并肩作战过的老队友成了同事,心里都会踏实。他俩在国家队那会儿,可是出了名的“互相拆台又互相打气”的搭档——2012年伦敦奥运前封闭训练,王皓总爱调侃丁宁的“下蹲砍式发球”“看着费劲,对手接起来更费劲”,丁宁就回怼“你那直拍横打才叫‘不讲理’,也就我能跟你练到一块儿”。训练结束晚了,两人还会凑钱买桶泡面分着吃,王皓总让丁宁多吃个蛋,说“你小姑娘家,得多补补”,这些细碎的过往,早让他俩成了超越队友的朋友。 王皓来先农坛体校也不是临时起意。退役后他没离开乒乓球,先是在国乒二队当教练,带过不少青少年选手,后来又去地方队打磨执教经验,最擅长的就是把赛场实战技巧转化成青少年能听懂的训练方法——比如教孩子练正手攻球,他不会只说“动作标准”,而是会拿自己当年跟马琳对打的经历举例,“当年我就总在正手衔接上吃亏,后来每天多练200个‘快带’,慢慢就找到感觉了”。这次来先农坛,他本就是冲着这里“冠军摇篮”的名头来的,没成想刚报到,校长就成了丁宁,这心里的底气一下子就足了。 丁宁能坐到先农坛校长的位置,也绝不是“光环加持”那么简单。在北大读体育硕士时,她选的方向就是“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论文里写的全是自己当运动员时的痛点——比如青少年时期怎么平衡训练和学业,怎么缓解比赛焦虑,这些不是坐在教室里编出来的,而是她从5岁握拍到27岁退役,一路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留校当教练时,她带的乒乓球课永远是北大最抢手的,学生说她“不像教练,更像大姐姐”,会在学生因为输球哭的时候,掏出兜里的糖说“我当年里约奥运输了半决赛,比你还惨,不也挺过来了?”这种懂运动员、懂孩子的劲儿,让她在转型管理岗时,比旁人更清楚体校需要什么。 现在两人一个当校长,一个做教练,配合起来别提多顺了。王皓刚到岗就跟丁宁提了“青少年梯队建设”的想法,说想把国乒的训练体系简化后落地到体校,丁宁当场就拍板支持,还跟他一起修改方案,“咱们得让孩子既爱打球,又不耽误学习,我当年要是有这样的规划,也不用总在训练和补课之间纠结了”。有时候王皓带训练到很晚,丁宁会从办公室端杯热咖啡过去,两人会站在训练场边聊会儿天,王皓说“现在的孩子比咱们当年条件好,但也更脆弱,得多给点耐心”,丁宁就接话“是啊,咱们当年靠‘拼’,现在得靠‘巧’,既要教技术,更要教心态”。 有人说他俩这是“冠军组合”,能让先农坛更上一层楼,可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这份默契来自多年的并肩作战,这份底气来自对乒乓球不变的热爱。王皓常跟学生说“你们校长当年可是能在赛场上咬着牙翻盘的人,跟着她,跟着我,好好练,将来你们也能站在奥运赛场上”;丁宁也总在教职工会上提“王皓教练的实战经验是咱们的宝,大家多跟他交流,把最好的东西教给孩子”。 这种“从队友到战友”的转变,不仅是他俩的幸运,更是先农坛孩子们的幸运——毕竟,能有两个拿过奥运冠军、懂乒乓球、更懂孩子的人引路,这条路,孩子们走得会更踏实。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