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出手不凡,谈笑间摆平了几件大事。 今天中午,郑丽文应傅崐萁之邀到立院拜访,虽然正副龙头韩国瑜、江启辰没有露面。但郑丽文依然镇定自若,谈笑风生。 一上来就点了张嘉郡的名,给了张荣味、张丽善充分的善意。 熟悉台湾政坛的人都知道,郑丽文这“谈笑风生”可不是装出来的,背后是二十多年摸爬滚打练出的底气。早年间她不是政坛人,是台媒里出了名的“锐评记者”,跑时政线时能在繁杂信息里抓重点,提问时一针见血,这种对舆论和人际关系的敏感度,后来成了她转型政坛的“敲门砖”。2008年她从媒体圈跳出来,先在国民党内担任要职,后来又当选“立委”,处理过不少棘手的法案争议,哪怕面对对手激烈的质询,她也很少慌神,总能用清晰的逻辑把话题拉回关键点——这次正副龙头没露面,她反而更自在,其实是摸清了场面的核心:傅崐萁的邀约是“搭桥”,真正要稳住的是张荣味家族这条线。 张荣味在云林县的影响力不用多说,从地方议员做到县长,家族里张丽善后来也当选云林县长,张嘉郡更是连任多届“立委”,堪称地方政坛的“大家族”。郑丽文一上来就点张嘉郡的名,还给张荣味、张丽善递善意,这步棋特别准。要知道,近期蓝营内部在地方选举布局上有些小分歧,云林作为关键县市,张家人的态度很重要。她不绕圈子直接示好,既避免了后续不必要的猜忌,也借着傅崐萁的场子,把“蓝营内部要团结”的信号传了出去——毕竟她早年在处理党内协调事务时就明白,政坛里“绕弯子”不如“抓关键”,与其等矛盾发酵,不如主动迈出一步。 有人说她这次是“趁势而为”,可了解她的人知道,这是她一贯的风格。之前处理“两岸交流法案”争议时,她没跟对手硬刚,反而先找两岸企业代表座谈,收集实际遇到的问题,再拿着这些“实料”去跟对手沟通,最后不仅推动法案落地,还赢得了不少中立派的认可。这次立院拜访也是一样,表面看是“谈笑间摆平事”,实则是提前做了功课:知道傅崐萁跟张家人关系不错,知道正副龙头暂时不露面是想观察局势,所以她才敢主动“挑头”,既不越位,又能把事办到位。 而且郑丽文身上有个很特别的点:她不刻意“装强势”,反而懂得用“温和的方式传递强硬的立场”。比如这次给张家人递善意,她没说什么“大道理”,反而聊了些云林当地农业发展的事,提到“未来蓝营在地方政策上,要多听基层的声音,尤其是像云林这样的农业大县”,这话既捧了张家人(毕竟他们深耕地方多年,最懂基层),又暗暗传递了“要一起为地方做事”的合作信号,比直接说“我们要团结”管用多了。这种“以柔克刚”的本事,是她在政坛摸爬滚打多年练出来的——早年她也试过跟对手硬刚,结果不仅没占到便宜,还让议题跑偏,后来才慢慢明白,政坛不是“辩论赛”,赢了嘴仗不如办成实事。 现在看,她这次立院之行确实没白去。消息传出来后,张荣味那边很快通过身边人回应“愿意沟通”,张嘉郡也在社交平台上提了句“期待未来多交流”,蓝营内部关于云林布局的猜测少了很多。这哪是“运气好”,分明是她用多年的经验,把“人和事”都算准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