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政坛二三号人物“同归于尽”,总统被迫出手否决国会决议,亲美派与亲华派已斗成一团! 10 月 17 日,蒙古国国家大呼拉尔以 71 票赞成、40 票反对、17 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解除总理赞丹沙塔尔职务的决议。 此时距离赞丹沙塔尔以高票当选总理仅过去四个月,罢免理由被笼统归于 “违反宪法”,具体争议集中在部长任命程序问题上。 这一变动被视作亲美派与亲华派博弈的集中爆发,赞丹沙塔尔执政期间推动的中俄蒙天然气管道签署、中蒙铁路建设提速等务实合作举措,与部分势力主张的 “第三邻国” 路线形成鲜明对比。 权力博弈很快进入新阶段。 10 月 20 日,蒙古国总统呼日勒苏赫全面否决议会的罢免决议,理由是投票方式与出席人数计算存在错误。 根据蒙古国法律,总统拥有对议会决议的否决权,若议会后续无法以三分之二多数推翻否决,赞丹沙塔尔将继续履行总理职责。 这场否决打破了政坛的僵持态势,也让外界看到权力制衡机制在动荡中的缓冲作用。 两派纷争的核心围绕外交路线与经济利益展开。 赞丹沙塔尔上任后迅速调整外交基调,将对华合作置于优先位置,这一转向源于蒙古国的经济现实。 中国占蒙古国对外贸易总额的 68%,95% 的出口依赖中国市场,矿产运输九成需经中国港口,这种深度关联让务实合作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五届中蒙博览会 8 月吸引 1500 余家企业参与,签约金额达 652.94 亿元,印证了双方合作的内在动力。 亲美派则倾向于强化与西方及 “第三邻国” 的联系,曾推动美国参与稀土开发等合作,但实际效果有限。 蒙古国 90% 的石油进口来自俄罗斯,能源与经济的双重依赖,让 “多元平衡” 战略面临现实制约。 这种路线分歧并非首次显现,前任总理奥云额尔登因推动亲西方路线与修宪争议,在 6 月已被迫辞职,半年内两位总理更迭,凸显路线之争的激烈程度。 政坛动荡并未完全阻断合作进程。 中俄蒙天然气管道项目虽因政局变动面临协调挑战,但项目本身的经济逻辑未变,中国需要稳定能源供应,俄罗斯寻求东亚市场,蒙古国可通过过境费实现经济转型。 边境合作也保持韧性,西伯库伦口岸的煤炭运输虽受短期影响,但跨境铁路的长期运营规划未被搁置。 军事安全领域的合作同样延续,中国陆军分队今年 6 月赴蒙参加 “可汗探索 - 2025” 多国维和演习,延续了十年间的合作传统。 更深层的矛盾藏在政治体制与社会治理中。 蒙古国半总统制下,总统、议会与总理的权力边界模糊,三权分立框架存在先天缺陷,导致政策连贯性不足。 资源收益分配失衡、通胀率高达 18%、青年失业率超 25% 等问题,让民众不满情绪累积,也为政治博弈提供了土壤。 但民间对稳定发展的诉求始终存在,取消议员豁免权、建立矿产收益监管机制等改革呼声,正推动治理体系向完善方向演进。 总统的否决决议为局势降温创造了空间,也让务实合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蒙古国的发展轨迹证明,外交路线的频繁摇摆不利于长远发展,唯有立足地缘现实,依托与邻国的互补性优势,同时推进国内制度改革,才能实现稳定增长。 这场政坛风波带来的震荡终将过去,而那些经得起现实检验的合作纽带,将成为国家发展的坚实基础,这正是动荡局势中最值得期待的前行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