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54年,毛主席得知郑洞国刚离婚,安慰道:你才51岁,还很年轻呀

1954年9月,郑洞国和毛主席见面,六年前,身为国民党将领的他还在跟解放军打仗,现在成了新中国的国防委员会委员。早在两年

1954年9月,郑洞国和毛主席见面,六年前,身为国民党将领的他还在跟解放军打仗,现在成了新中国的国防委员会委员。

早在两年前,郑洞国刚刚与相伴20年的妻子离婚。毛主席了解情况后,温和地安慰道:“你今年才51岁,还很年轻!”

郑洞国是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军校科班出身,打仗就是猛。抗日战争期间,在古北口抗战时,脱掉军装,只穿白衬衫,提着手枪冲锋陷阵,最后把日军打退了;在昆仑关战役中,郑洞国又指挥部队攻克天险,打得日军丢盔弃甲。

1948年,郑洞国被围在长春城里,粮食断绝,国民党士兵士气低迷,他想突围,手下的将领都摇头,根本没信心。就在这时,曾经的恩师周恩来写信了:“兄宜回念当年黄埔之革命初衷。”可周围战乱,这封信他没有收到。

10月21日,长春解放了,郑洞国碰上了解放军兵团司令员萧劲光。萧将军热情地问候郑洞国,当晚设宴招待,可他心情糟透了,只低头喝酒不说话。萧劲光也不介意,不停地给他倒酒夹菜,问今后有什么打算。

备受挫败的郑洞国没啥斗志了,只说自己想当个老百姓,萧华政委建议他到后方去看看,就这样把人安排到了哈尔滨。组织给郑洞国安排了小楼,还把夫人从上海接过来,生活待遇很好,行动也自由。

最开始,郑洞国以失败者自居,只是看报纸打发时间。可看着看着,心里的疑问越来越多,共产党为什么能成功?国民党为什么败得这么惨?郑洞国主动要求看《毛泽东选集》,这一看不得了,越看越入迷。

张治中、程潜等人一个个都投靠了共产党,连他的黄埔同学陈明仁都起义了,这些人能看得清形势,为什么自己这么执拗呢?

1950年8月,郑洞国因胃病要去上海治疗,路过北京时,拜访恩师周总理,这次会面对他影响很大,1952年,他打算搬到北京工作。

妻子陈碧莲不愿意离开上海,这里十里洋场,多繁华,为什么要去北京过“苦日子”?两个人为这事争吵了很久,意见不一,最后选择结束婚姻。这对郑洞国打击很大,自己事业刚重新起步,家庭却破裂了。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毛主席亲自提议郑洞国担任国防委员会委员,还邀请他一起吃饭。走进菊香书屋,郑洞国心里有些紧张,毛主席迎上来,热情地寒暄,一下子让他轻松下来。

当郑洞国说要抽烟时,毛主席主动站起来给他点火,一个小细节让郑洞国心中掀起巨大波澜,深受亿万人民敬仰的领袖,竟如此亲切随和。

谈话中,毛主席了解到了郑洞国的家庭情况,温和地安慰:“你今年才51岁,还很年轻哟!你的家庭生活安排好了,还得多为人民做点工作嘛!”一句话温暖了他的心。

聊得投机了,郑洞国问道:“您的马列主义为什么学得这样好呢?”毛主席爽朗地笑了,说自己当年接受马列主义后,总以为自己已经是个革命者了,哪知道一去煤矿,和工人打交道,工人不买账。

毛主席强调了在实践中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的重要性,郑洞国听了之后,很受用。从那以后,他全身心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

跟毛主席谈话后的第二年,郑洞国就跟新妻子结婚了,一起又走过了17年的岁月。

文革结束时,前妻陈碧莲曾想复合,孩子们也极力撮合,可郑洞国却拒绝了。有些路一旦走过,就再也回不去了。

1982年,年近九旬的郑洞国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历史最能教育人,最具有说服力。一个人经历过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两种不同的社会,才有了比较、甄别的发言权。”

新中国给了郑洞国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这就是时代的温情。参考资料:《郑洞国:在毛泽东的家宴上聆听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