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全球都停止出口粮食,中国能否自给自足?就这么说吧,中国停止粮食供应,全球至少饿死10%的人口。 回想过去几十年,中国从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一步步爬到如今粮食大国位置,这中间藏着太多故事。 上世纪中叶那阵子,中国确实难,人口蹭蹭涨,地里的产出却跟不上,不少人肚子都填不饱。国家瞅着这情况急了,下定决心要搞农业革命,种子成了突破口。袁隆平那些科学家们一头扎进稻田,跟水稻较上了劲,杂交水稻一推广,亩产直接翻倍跳。 要以前,一亩地能收两三百斤就算不错了,现在杂交水稻亩产轻松过千斤,高产田块甚至能突破1500斤,这可不是数字游戏,是真真切切把粮食从地里多“抠”出来了。靠着这粒神奇的种子,中国粮食产量慢慢往上走,终于不用再为吃饱饭犯愁。 现在的中国早不是当年的样子了,粮食总产量已经连续9年稳稳站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更厉害,直接迈上1.4万亿斤的新台阶。摊到14亿多人头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能到500公斤,比国际公认的400公斤安全线高出一大截,这底气可不是凭空来的。 更关键的是,小麦、稻谷这两大口粮品种,自给率能达到百分之百,意思就是咱吃的米饭、馒头,全是自己地里长的,根本不用看别人脸色。 有人可能会说,那不是还进口粮食吗?这话没说错,但得看进口的是啥。 2022年中国进口了1.4亿多吨粮食,但这里面大部分是大豆,有9108万吨,主要用来榨油、当饲料喂猪喂鸡,真正的主粮小麦、玉米、大米加起来进口量也就三千多万吨,就算超了点配额,跟国内的产量比起来根本不算啥。 就拿大米来说,中国自己一年能产2亿吨以上,占全球总产量的28%左右,产的比吃的还多,储备库里的存粮够全国人民吃一年以上,国际米价再怎么涨,咱这儿都稳如泰山。 能有这产量,光靠种子可不够,地里的功夫也得跟上。国家把18亿亩耕地红线看得比啥都重,还搞高标准农田建设,把普通田地改成“金饭碗”。 江苏沛县有个农场主陈修全,他家500多亩地改成高标准农田后,水稻亩产从以前的千斤左右涨到1300斤,一年多赚不少钱。 像沛城街道那样的地方还有很多,建成高标准农田后,不仅灌溉有保障,排涝能扛住十年一遇的洪水,亩产还能多收50公斤以上,机械化水平也提上去了,农用车直接开到地头,省了不少人力。 现在种地早就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了,机器成了主力军。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小麦、玉米、水稻这三大主粮的机械化率更是分别超过97%、90%和85%,从种到收基本不用人工。 更洋气的是智能化农机,农民拿着手机就能种地,无人驾驶的拖拉机、收割机自己按路线干活,24小时不停歇,既省力气又保收成。就像2022年,北方秋汛、南方高温,换以前肯定减产,但靠着农机抢农时、保播种,粮食照样增产,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中国能端稳自己的饭碗,对全球来说就是颗定心丸。要知道,中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近1/5的人口。 要是中国口粮靠进口,全球口粮市场得被搅翻天,粮价暴涨,那些低收入小国根本买不起粮,饥荒就得找上门。 而且中国还往外出口粮食、送农业技术,苏里南的农民跟着中国专家学种菜,不少国家靠着中国的援助解决了吃饭问题。 要是中国停止供应,这些国家首先扛不住,加上全球粮食贸易失衡,10%人口面临饥饿风险还真不是吓唬人。 这么多年下来,中国早就把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攥在自己手里了,种子、耕地、科技、储备样样过硬,就算全球停止出口粮食,咱也能自给自足。 而全球粮食市场离了中国,还真玩不转,这就是粮食大国的底气。 参考信息来源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