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经济专场”。文山州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农业农村局、文化和旅游局、三七中医药发展中心、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和草原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揭晓了一份亮眼的五年成绩单。
“十四五”规划以来,文山州地区生产总值成功迈上1500亿元新台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历史性突破千亿元大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较“十三五”规划末提升3.37个百分点。
三七产业:千年药材焕新彩,系统升级启新程
在文山州广袤的田野上,一株株三七正书写着从传统药材到千亿产业的传奇故事。“十四五”规划以来,文山州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推动以三七为主的中药材全产业链实现系统化升级,2025年预计实现综合总产值456亿元,较“十三五”规划末增长107.3%。
这场产业升级的背后,是一套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
在科研创新领域,文山建成30个院士专家工作站,三七连作障碍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连作障碍年限从20年以上缩短至3-5年,三七外源污染物防控技术入选2025年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
在种植端,8000余亩GAP基地与51万亩林下中药材相得益彰,获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实现了生态与效益的双赢。
加工销售领域的变化同样令人振奋。三七精深加工产业集群获评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产品远销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文山三七”这张名片在国际市场上越发闪亮。
通过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全州上万户农户参与到三七产业链中,户均增收约3万元,真正实现了“一株小草带富一方百姓”的美好愿景。
绿色铝谷:工业脊梁挺起来,集群发展势如虹
“十四五”规划期间,文山州工业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545.82亿元增长至1302.91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在这幅壮丽的工业画卷中,绿色铝产业无疑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4年,文山绿色铝产业实现产值833.09亿元,同比增长46.8%,占全省绿色铝产值的53.8%。绿色铝产业对全州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项目建设跑出的“文山速度”令人惊叹。“魏桥速度”“宇泽新速度”展现了文山发展工业的决心。五年来,全州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021.51亿元。
文旅融合:诗和远方携手行,康养旅居引客来
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文山州累计接待游客1.94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36.63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8.45%和10.22%。
文化事业的繁荣为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五年来,文山州围绕“金木土石布”文化产业战略,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从9家增加到14家;新发现文物60处,文物总量达446处;非遗项目与代表性传承人分别增至666项和837人,5500场文化惠民活动让3084万人次群众享受到文化滋养。
康养旅居产业的兴起成为文山文旅的新亮点。全州储备旅居村项目150个,梳理目标企业96家,获批省级旅居发展试点项目2个,入选旅居云南典型案例5个。2025年1—9月,全州旅居人数达11.94万人次,同比增长64.46%,增幅居全省第三位,“示范引领、全域联动”的旅居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特色农业:沃野田畴绘新景,乡村振兴谱新篇
“十四五”规划期间,文山州深入践行“文山之干”,始终将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重中之重。2024年,全州粮食播种面积达678.9万亩,总产量178.79万吨。
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文山州着力构建“1+4+N”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体系,重点产业综合产值达1759.41亿元,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提升至2.2:1,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六个百万”基地建设成果丰硕:以三七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245万亩,规模居全省第一;辣椒种植176.45万亩,规模位居全国地(州)级第二、全省第一;蔬菜种植133.34万亩,位列全省第一;肉牛存栏99.87万头、出栏49.61万头,均居全省第二。
林草产业成为绿色发展新引擎。文山州创新构建“1+3+8”林草产业发展格局,2024年林草产业总产值达267.62亿元,较2021年实现翻番。油茶种植面积97.98万亩、八角98.51万亩、蒜头果4.19万亩,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首位。通过“企业+村集体+农户”等创新模式,全州林草产业带动131.33万人就业增收,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子。
全州创新利益联结机制,1367户新型经营主体与13.92万户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脱贫户建立紧密联结,累计消除返贫风险18343户72896人。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李彤文山州委宣传部供图
审核:李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