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食安筑基 产业兴村 浙江杭州临平塘栖镇探索“一村一味”共富路

乡村振兴,如何破题?

浙江以“食安共富幸福村”建设作答。杭州市以此为契机,探索农村食安治理新模式,将产业根基、安全底线与共富目标深度融合。

近日,由浙江省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省委宣传部联合组织的“‘走进食安共富路’媒体行活动”举行,作为此次媒体行首站,临平区塘栖镇以“一镇引领、四村协同、产安融合”的实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一村一味”,加速打造出一个“食安共富幸福村”的鲜活样板。

“老刀·幸福的院子”里,生产出各式各样的传统糕点

一村一策打造共富生动样本

挂满枝头的柿子、青涩与紫红的甘蔗……这些塘栖村触手可及的田园风物,总能引得游客满载而归。

这令人流连的田园风景,其背后是塘栖村推动乡村经营向规范化、集群化升级的扎实努力。塘栖村推动全村7家农家乐及3家餐饮新业态组建了“餐饮联盟”,建立“夜宵例会”制度,以“食安标准统一、管理规范统一”为目标引导农家乐“集群化”发展。“我们以‘村建民用’模式引进‘草莓君智慧农业园’,打造‘天空草莓瀑布’,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300余万元,同比增长30%。”塘栖村村务工作者庞佳玲介绍,该中心还开设《食安护乡村共富幸福来——乡村食品安全治理》等课程,成为乡村食安人才培养与科普的重要阵地。

走进丁河村的“鱼鹰共富工坊”,远远地就闻到了米糕的甜香和粽叶的清香,五六名村民正忙着捏米塑、包粽子。“很有成就感,靠自己的努力让家里宽裕了不少。”临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米塑传承人贾小燕笑着说,“我奶奶和妈妈非常擅长做米塑,耳濡目染之下我便萌生了兴趣,一晃,已坚持了十多年。”

丁河村党委副书记戴水强介绍,在市场监管部门的全程帮扶下,他们把村里分散的食品小作坊集中到统一规划的工坊园区,以“标准化、阳光化、数字化、园区化、文旅化”“5S”现场管理体系来规范,建成了“鱼鹰共富工坊”。“工坊集群后,对农民做集中技能培训,对食品进行了严格把控,提高了工坊的产品质量。”目前,工坊已吸纳5家商户入驻,集中开展米糕、粽子、枇杷叶茶、青鱼干等系列产品的加工销售。2025年销售额已突破800万元,吸引附近灵活就业村民100余人,人均增收超4000元。

在丁山河村,一座由废弃校舍改造的“老刀·幸福的院子”里,传承人沈建标正将刚出炉的糕点整齐码放。他曾是村里一位手艺精湛却苦无出路的糕点工匠。“有好手艺,但没有固定场地,销路也打不开。”沈建标的困境,曾是塘栖农村糕点工匠的缩影。转机源于村委“非遗+食安”的创新发展理念。该村引进杭州老刀食品有限公司,盘活废弃校舍,在市场监管部门的指导下,统一生产场地、技术标准和品牌名称,打造“老刀·幸福的院子”省级非遗工坊。目前,该工坊已吸纳50多名手艺人,通过统一标准,这里生产的60多个传统食品品类,既保持了老底子味道,又实现了标准化生产。“今年工坊创新推出枇杷花茶、枇杷花椒桃片等8款枇杷花系列产品,已帮助300多家农户年均增收200多万元。”

废弃的校舍里,传承百年的手艺与现代化的食安管理完美融合,酿出了村民们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自己建一个实验室,成本高、维护难,对小企业来说是笔沉重的负担。”沈华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道出了许多企业负责人的苦衷。

针对泰山村蜜饯企业集聚,蜜饯食品检测需求量大的实际需求,在当地蜜饯行业协会牵头下,经过杭州市市场监管局同意,临平区市场监管局指导建立了南扒山实验室,实现检测资源“共享共用”。“现在,每一批原料和成品,都能就近送到共享实验室进行严格检测。”该负责人表示,“这为我们每家企业的产品上了一把‘安心锁’,成本降低了,质量更有保证了,我们开拓市场的底气也更足了。”

丁河村“鱼鹰共富工坊”内,村民正忙着捏米塑、包粽子

探索“塘栖路径”实现食安与共富的双向奔赴

临平区塘栖镇工业副镇长陈政表示,“我们整合四个村资源,以‘一村一策’定发展方向,既避免了产业同质化,又放大了各村优势,不仅筑牢了乡村食品安全防线,更激活了乡村经济活力,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参与特色产业经营,收获致富成果。”

临平区市场监管局四级调研员顾双虎表示,塘栖镇过去面临传统食品产业分散、不规范、非遗食品技艺传承断层等问题。“为应对这些挑战,我们以‘食安共富幸福村’建设工作为载体,探索出一条‘以食品安全赋能乡村产业、以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径。目前,4个村已形成了‘枇杷美食、鱼鹰工坊、非遗糕点、蜜饯产业’四大特色产业链。”

塘栖镇的实践,是杭州“食安共富幸福村”建设的生动案例。杭州市食药安办相关负责人展望:“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食安共富幸福村’建设,推动食品安全与共同富裕深度融合,让乡村更安全、更富裕、更美好。”

在塘栖镇,食品安全与共同富裕的这场“双向奔赴”,正书写着乡村振兴进程中,既有力度、更有温度的崭新篇章。(张恒金胡月梅吴帅郑曼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