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pen办公桌上那个特殊的陈列瓶——里面装着从不同年代大脑样本中提取的塑料颗粒:2000年的样本几乎看不到杂质,2010年出现零星白点,而2020年的样本已像撒满了细沙。"这些颗粒不会消失,它们将在我们的后代脑中继续累积。" 为了找到为什么近十年来全球认知障碍发病率持续上升?跨学科合作打破壁垒,由水文学家、气溶胶专家和神经科学家构成的团队,在建立的监测网络中,实时追踪微塑料从水体到空气再到人体的完整路径。 美国毒理学家在离心管中灰白色的浆液,找到了人类大脑组织,原本柔软的神经元和血管已被分解,留下的是数千个闪烁着异样光泽的微小颗粒。"每克脑组织里能分离出约10微克塑料,""一个成年人的大脑里约有10克塑料,相当于一支新蜡笔的重量。" 研究数据显示,2024年人类大脑样本中的微塑料含量比2016年激增50%,且浓度是肝脏和肾脏的30倍。这些塑料颗粒正以每年约7%的速度在人类大脑中累积。 塑料如何穿透人体防线?挪威生物学家实验。把直径小于2微米的塑料微粒进入小鼠饮用水后,这些本应被消化系统拦截的异物,竟通过了血脑屏障。 显微镜下清晰显示,免疫细胞像"特洛伊木马"般吞噬着塑料颗粒,在大脑小血管中形成堆积,最终造成微型栓塞。通过呼吸摄入的塑料微粒首先攻击肺部,直径小于0.1微米的纳米塑料能直接穿透肺泡膜,进入血液循环;经口摄入的颗粒则在肠道被吸收,顺着门静脉系统直达肝脏。 美国毒理学家发现某些尖锐的塑料碎片可直接刺激嗅神经末梢,顺着神经束逆行攻入大脑。 "胎盘也不再是安全的屏障。"美国实验结果:在孕期暴露于纳米塑料的母鼠,其胎鼠的大脑、心脏和肝脏中均检测到了塑料颗粒。这些颗粒在胎儿体内的浓度甚至达到母体水平的60%,而胎儿的血脑屏障尚未发育完全,意味着塑料可能干扰神经细胞的正常迁移和突触形成。 为此,东京大学陈列着一组"塑料污染源": 一瓶开封3天的矿泉水,瓶壁脱落的PET塑料微粒达每升118个 用塑料杯冲泡热咖啡10分钟后,水中微塑料浓度骤增300% 外卖餐盒盛装的热汤面,检测出16种不同化学结构的塑料添加剂…… 目前主流显微镜只能识别直径大于250纳米的颗粒,而那些更小的纳米塑料可能正以我们无法察觉的方式在大脑中累积…… 推荐 热点 关注 @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