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美国又赢麻了!美国高校发布信息:突破稀土提炼技术,回收率超过90%,很快就会摆脱

美国又赢麻了!美国高校发布信息:突破稀土提炼技术,回收率超过90%,很快就会摆脱中国卡脖子!这个逆转太幽默了! 稀土博弈:技术突破背后的真实棋局 这则消息听起来确实令人振奋,但全球稀土产业的竞争从来就不是单一技术突破能一锤定音的。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建立在数十年积累之上,涵盖了从开采、冶炼到磁材制造的完整产业链。美国想要“摆脱卡脖子”,面临的是一张由资源、技术、成本共同编织的复杂网络。 技术突破的虚实之间 近期,美国莱斯大学宣布通过闪速焦耳加热技术从磁体废料中回收稀土,这是一项值得肯定的进展。同样,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也在开发从粉煤灰中提取稀土的工艺。这些创新技术主要针对废料回收领域,回收率确实可观。 然而,这些实验室成果要支撑起完整的产业需求,还有漫长道路。中国稀土产业的优势不仅在于原始开采,更在于其冶炼分离技术的高精度和低成本。中国企业的“联动萃取工艺”能使稀土元素分离纯度达到99.999%,远超国际普遍水平的99.9%,同时能耗降低40%以上。这种技术壁垒绝非一朝一夕能够跨越。 中国稀土管控的升级 就在今年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发布了最新的稀土技术出口管制公告,标志着管控措施从“资源管控”全面升级为“技术+供应链双管控”。新规覆盖了稀土开采、冶炼分离、磁材制造等全产业链技术,甚至延伸至境外使用中国技术或稀土成分的产品。 这种从“管产品”到“管能力”的转变,意味着即使其他国家拥有稀土原矿,也难以绕过中国的技术体系进行高效加工。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已经感受到震动,荷兰ASML的光刻机交付周期延长,台积电3纳米生产线利用率出现下滑。 产业现实的残酷对比 从产能分布来看,中国承担着全球90%的稀土精炼产能。美国MP Materials公司虽重启了芒廷帕斯稀土矿,但其产出的原矿仍需运往中国加工。这种依赖关系根深蒂固,短期内难以改变。 成本差距更为明显。中国的稀土加工成本比美国低60%,比欧洲低80%。美国芒廷帕斯矿的精炼成本是中国的3倍。这种成本优势来自于完整的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江西赣州一个地区就聚集了300多家稀土深加工企业。 全球供应链的重构挑战 美国正试图通过价格补贴、国防部入股矿企等方式构建本土供应链。但有分析认为,这一过程会相当漫长,10年都未必实现。美国在分离、精炼、磁体制造等高端制造环节已荒废多年,缺乏技术和熟练工人。 稀土包含17种元素,不同元素应用于不同高科技领域。美国重点支持单一企业的做法,难以全面覆盖复杂的稀土产业链条。中国在2024年申请的稀土相关专利就超过两万项,占全球总量的75%,这种技术积累的优势不会因单项突破而消失。 未来博弈的走向 稀土这场大国博弈,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资源争夺,演变为技术、产业链、标准制定权的综合竞争。中国通过对稀土技术的出口管制,正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和战略优势。 美国在稀土领域的努力值得关注,但宣称“很快摆脱中国卡脖子”显然为时过早。全球稀土供应链的重构将是一个漫长而昂贵的过程,据波士顿咨询测算,区域化重构将增加15%-20% 的额外成本。 真正的产业竞争,从来不是靠 headline-grabbing 的单项突破,而是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和持续创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