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还不服?安世中国向总部断供、切割,卢沙野的话含金量还在涨 安世半导体这场中荷争端,像是一出国际商战大片,剧情跌宕起伏。 荷兰在美国的压力下,悄悄伸手想把中国企业的资产据为己有,结果中国这边直接亮剑,“断供”、“切割”干脆利落,把主动权牢牢攥在手里。 这局里,不光是企业在博弈,更是一场全球供应链与国际规则的硬碰硬。中国驻法大使卢沙野那句“我们已是大象,谁还韬光养晦”,这回真成了现实写照。故事怎么发展,今天就来掰开揉碎聊一聊。 安世半导体事件其实不难看懂。本质上,荷兰政府顶着美国的压力,试图用非市场手段干预中资企业,甚至打起了“强占资产”的算盘。 这不是第一次西方国家对中国企业“下绊子”。但这次中国不吃这一套,反手一记组合拳,先是商务部出手,对稀土关键材料出口设限,直接卡住了欧美高端制造业的命脉。紧接着,安世中国对荷兰总部的部件断供,把对方的软肋牢牢攥住。 荷兰表面上看着挺“服软”,他们的经济事务大臣甚至赶紧找中国官员求见,想解除制裁。欧洲产业界也开始坐不住,担心稀土短缺影响阿斯麦光刻机和汽车芯片这些高精尖产业。 这下荷兰的压力山大,毕竟和中国脱钩的代价可不是闹着玩的。 可转身一看,荷兰那边又在盘算怎么让安世半导体“永远留在荷兰”,还对中国员工搞小动作,封系统、扣工资,摆明了没打算真心解决问题。 说白了,荷兰这番操作,既想吃中国的红利,又不想放弃美国的好处,左右为难,政策摇摆,最后只能两头难堪。 中国的回应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反制。不像以前只停留在口头抗议,这回商务部稀土出口管制和对安世部件禁令,精准打击了对方的痛点。 安世中国干脆发内部信,宣布独立运营,工资由国内发放,彻底和荷兰总部切割。中国企业自救的动作和国家层面的政策一拍即合,直接让荷兰总部陷入瘫痪。 欧洲工厂造芯片,没中国的封装测试,产品根本出不来。安世荷兰总部这下算是尝到了“缺一不可”的滋味。 其实,这种“断供切割”不仅让荷兰总部措手不及,还把中国员工的权益稳稳护住。安世中国保住了核心资产和运营能力,荷兰想捞一把“全盘接收”的算盘也落了空。 中国这波操作,等于用“经济武器”打了一场漂亮的仗,不再是简单说说,而是掌握了全球产业链的关键节点,让对方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立场。这种非对称打击,成本可控,效果立竿见影,逼得对手必须重回谈判桌。 卢沙野大使那句“大象论”,其实就点出了中国现在的全球角色。中国体量在那里,利益散布全球,已经不是靠回避争端就能自保的阶段。 安世半导体这事儿,其实就是给所有在海外的中资企业划了一道红线。中国这回强势反击,摆明了告诉全世界:中企海外权益不容侵犯,谁想“杀鸡儆猴”,中国就敢让你看看什么叫“反杀”。 这事不是孤例,过去几年里,像华为、中兴这些中国企业在西方国家吃过不少亏。西方国家一边打着“国家安全”的旗号,一边把中企资产据为己有,手段屡见不鲜。 中国这次动真格,是要在国际上立规矩,一旦退让,等着被“薅羊毛”的只会越来越多。只有这样“以牙还牙”,才能让各国在对待中国企业时多点尊重,少点小动作。 放到更大的棋盘上看,荷兰其实很尴尬。它既是美国盟友,又是欧盟的关键一员。美国一声令下,荷兰就得跟着起舞,但真要和中国闹掰,欧洲的高科技制造业生活都难过。 中国这回的决心和手腕,逼得欧盟这些国家不得不重新掂量和中国的关系。只要中国敢于亮明底线,欧洲国家就不敢轻举妄动。这种局面,已经在现实中不断被验证。 中国现在的主动权,已经不是以前的“韬光养晦”能比。这次安世半导体事件,就是中国维护全球化时代自身利益的一个标志性节点。 中国的经济安全和企业权益,已经有了更强的保护伞。荷兰要是还不知进退,只会让自己损失更大。 健康的全球供应链,靠的是互信和规则,不是霸凌和保护主义。中国的态度已经明明白白摆在那里,谁还想靠套路“割韭菜”,只会自讨苦吃。 参考资料:497亿半导体巨头闻泰科技面临上市以来最难时刻,公司最新回应:安世国内全部主体运营及员工薪资福利正常 2025-10-19 20:31·新浪财经 安世中国亮明立场!回应管理权与薪酬问题,这场风波能否迎来转折? 2025-10-20 16:05·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