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简直就是精神界的“超级富豪”,即便上了年纪,那也是男性中的“珠穆朗玛峰”!不管是为人处世,还是做学问,那都是顶级配置,就像电脑里的顶配CPU一样厉害! 不用猜,能担起这份评价的,正是季羡林先生——那个把“梵文”“巴利文”这些快成“学术活化石”的冷门学科,钻研到世界顶尖水平的老人。谁能想到,这位被称作“精神界超级富豪”的学者,一辈子最常穿的是洗得发白的蓝布棉袄,住的是北大朗润园里一间没怎么装修的老房子?书桌上堆着比砖头还厚的手稿,笔筒里插着几支用了半截的铅笔,连台灯都是几十年前的旧款,可就是在这朴素到极致的环境里,他硬生生把失传千年的《吐火罗文A方言剧本》翻译了出来,填补了世界语言学界的空白。 季老的“顶配”从来不在物质上,而在对学问的死磕劲儿里。1935年他去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选的是梵文专业——当时全中国懂梵文的人两只手都数得过来,德国的导师都劝他“这学科太偏,以后不好找工作”。可他偏不,每天早上5点就往图书馆跑,抱着满是灰尘的古籍抄录,连二战期间盟军轰炸哥廷根,他躲在防空洞里还在背梵文语法。有次空袭过后,图书馆的窗户全碎了,他第一时间冲进去抢救手稿,后来笑着说“那些梵文书比我的命还重要”。就这么熬了十年,他不仅精通了梵文、巴利文,还顺带拿下了吐火罗文、突厥文,成了全球少有的“多语种活字典”。 更难得的是,他的“顶级为人”从来不带半分架子。上世纪80年代,有个年轻学者写了篇关于印度哲学史的论文,忐忑地寄给季老求指点。没想到没过几天就收到回信,信里密密麻麻写满了修改意见,连标点符号的错误都标了出来,最后还附了一句“年轻人做学问要沉住气,别怕慢,就怕浮”。后来这位学者才知道,季老当时已经70多岁,眼睛不好,那些批注都是他戴着老花镜,一笔一划写的。还有次学生看到他在校园里捡垃圾,以为是保洁阿姨,走近了才发现是季老——他总说“校园是大家的家,看到废纸就想捡起来”,这份朴素的善意,比任何华丽的头衔都动人。 现在总有人说“做学问要追热点,不然没出路”,可季老用一辈子证明,真正的“顶配”是耐得住寂寞的坚守。他研究吐火罗文时,国内没几个人能看懂他的论文,国际上也只有寥寥几位学者能和他交流,可他不管这些,每天雷打不动地研究8小时,一坚持就是40年。有人问他“研究这些冷门学问图啥”,他说“学问不分冷热,只要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就该有人守护”。反观现在有些学者,为了评职称凑论文,东拼西凑搞“快餐式研究”,对比季老的纯粹,高下立判。 季老晚年时,媒体给他封了“国学大师”“学界泰斗”的称号,他却专门写文章推辞:“我只是个教书匠,顶多算个语言学家,大师不敢当。”这种不慕虚名的清醒,恰恰是精神富足的最好证明——真正的“超级富豪”从不需要用头衔装点自己,因为他们的精神世界早已足够丰盈。就像他在《留德十年》里写的:“我这一生没什么追求,就想把该做的学问做好,把该尽的责任尽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