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韩国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因为我们不喜欢中国,不愿意正视他,所以没能觉察到中

韩国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因为我们不喜欢中国,不愿意正视他,所以没能觉察到中国科技发展的变化,如果你亲自去看一看,会发现中国对韩国构成的威胁是多么严重和危险。 韩国专家这席话算是戳破了窗户纸!“因为不喜欢、不愿正视,才没察觉中国科技的变化”,这番直白的表态,把韩国在技术竞赛中逐渐落后的深层原因摆到了台面上,而那些被忽视的细节,早已悄悄改写了两国的科技实力版图。 说出这话的是韩国科技评估与规划研究院的资深研究员金相允,这位深耕半导体领域二十年的专家,曾在 2022 年的报告里笃定韩国在存储芯片、先进封装等领域领先中国。 可两年后的今天,他在接受韩联社采访时却难掩焦虑,坦言自己去年带队去中国考察后,才真正意识到差距有多刺眼。这种认知的转变,在韩国科技界并非个例,该院 39 名专家参与的最新调查显示,韩国在半导体关键领域已全面落后,曾经的优势阵地正被快速突破。 最让韩国专家们心惊的是半导体领域的反转。在高集成度、低阻抗存储芯片技术上,韩国的技术水平被评估为 90.9%,而中国已达到 94.1%;人工智能芯片领域,韩国 84.1% 的得分同样低于中国的 88.3%。 要知道,存储芯片曾是韩国的 “王牌”,三星、SK 海力士长期占据全球市场半壁江山,可中国企业不仅在技术上追了上来,还在成本控制上展现出优势。金相允在考察中发现,中国某企业的 3D NAND 闪存芯片良率已稳定在 95% 以上,而韩国同类产品良率还在 92% 左右徘徊,这种细微差距累积起来,直接影响着市场份额的变化。 功率半导体领域的差距更明显,韩国得分 67.5%,中国则高达 79.8%。这一领域直接关系到新能源汽车、储能等热门产业,韩国企业原本靠着车规级产品占据优势,可现在中国产的功率 MOSFET 芯片已打入现代汽车的供应链。 金相允在上海一家半导体工厂看到,自动化生产线 24 小时运转,从晶圆切割到封装测试的全流程效率,比韩国同类工厂高出 15%,而生产成本却低了近三成,这种 “高效低价” 的组合让韩国企业倍感压力。 新一代高性能传感技术领域的比拼同样激烈,中韩得分分别为 81.3% 和 83.9%。这类技术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自动驾驶等场景,韩国曾凭借三星电子的带动处于领先。 但中国企业通过持续研发,已推出精度更高的激光雷达传感器,不仅供应国内车企,还出口到欧洲市场。金相允发现,中国企业的研发团队平均年龄比韩国年轻五岁,且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普遍超过 15%,远超韩国企业的 10% 左右,这种持续的创新活力让追赶速度不断加快。 韩国专家们反思,这种落后并非突然发生,而是长期忽视的结果。过去几年,韩国舆论对中国科技发展多持轻视态度,相关报道要么聚焦个别技术短板,要么强调 “技术依赖”,很少客观呈现整体进步。 金相允承认,自己此前的研究数据大多来自公开报告,从未实地考察过中国企业的生产线,直到亲眼看到那些日夜运转的研发中心和自动化车间,才明白 “中国速度” 绝非空谈。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优势已从技术追赶延伸到产业链布局。在半导体先进封装领域,中韩虽暂时持平于 74.2%,但中国已形成从设备、材料到制造的完整产业链,而韩国仍依赖部分进口设备。 韩国贸易协会与 30 名在华韩国企业家的沟通也证实,除了半导体,中国在多个高新技术领域已实现赶超,这种全面发展的态势,让韩国的应对更加棘手。 从两年前的 “领先自信” 到如今的 “落后焦虑”,韩国科技界的认知转变,折射出全球科技格局的深刻调整。那些曾被忽视的进步,正在汇聚成不可忽视的力量,而金相允的那句感慨或许道出了关键:不愿正视对手的存在,才是最危险的事情。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