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年过八旬的麦克阿瑟突然听到了一个让人震惊的消息:印度跟中国开战了,得知此事后的麦克阿瑟坐不住了,当即发表了一篇犀利的评论,可谓是一语直戳要害。 1962年深秋的华盛顿,退休的麦克阿瑟从《纽约时报》上读到印度向中国宣战的消息时,正修剪玫瑰的手突然抖了一下。这颤抖里没有惊讶,更多是一种“见过世面”的无奈,他太清楚招惹中国军队的下场,毕竟十年前朝鲜战场上的惨败,早把他那“军事天才”的光环砸得粉碎。 麦克阿瑟这辈子最丢人的事,就是在朝鲜被中国军队打碎了神话光环。 1950年仁川登陆后他何等嚣张,公开宣称中国没有足够工业力量支撑现代战争,觉得出动500架战斗机就能解决问题,结果志愿军一参战,直接把“联合国军”从鸭绿江打回三八线,收复平壤那次,美军遭遇了“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绩”。 他后来在回忆录里写,那种惨败让他自尊心崩溃,连撤退的力气都没有。这种切肤之痛,肯尼迪和赫鲁晓夫是没有的,这两位还在那边笃定中国不敢开战,毕竟中国刚熬过困难时期,苏联又撤走了专家,表面看确实“不堪一击”。 可尼赫鲁偏偏就信了这种表面判断,飘得没边了。从1951年趁抗美援朝侵占达旺地区开始,十年间在边境建了43个军事据点,把9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划进自己地图,最后还敢要12.2万平方公里土地,甚至放话要打到中国剩最后一个人。 他手里的牌看着确实不差,苏联给了战斗机、坦克,还帮着建兵工厂,美国也送运输机、直升机,帮他解决高原后勤问题,东段摆了1.6万人,西段5600多人,装备比中国边防军强不少。但他忘了,打仗从来不是比装备清单,当年麦克阿瑟的装备比志愿军先进十倍,照样输得一塌糊涂。 麦克阿瑟太懂中国军队的路数了。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缺衣少食,连保暖衣物都没有,却能靠夜袭和迂回战术把美军折腾得神经衰弱,士兵抱着炸药包炸坦克的狠劲,他到死都忘不了。 中印边境那片高原,比朝鲜战场更恶劣,中国军队却照样玩起了两翼开刀、侧后迂回的老套路,3天灭了印度第7旅,8天清掉37个据点,速度快得让印度人来不及反应。后来印度增兵3万,宣布全国紧急状态,结果还是被按在地上打,这场景简直是朝鲜战争的翻版。 所以麦克阿瑟说印度“脑子坏了”,这话听着糙,却是最实在的大实话。 他自己就是吃过低估中国的亏,当年以为炸了铁路桥梁就能切断志愿军补给,结果人家靠人力运输照样源源不断送兵送粮,这种韧性根本不是工业数据能算出来的。尼赫鲁和美苏那些政客,光盯着中国的经济困难和装备差距,却没搞明白,这支从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里拼出来的军队,最擅长的就是在绝境里翻盘,最不怕的就是“以弱胜强”。 印度输得一点不冤,他们学美国给西藏叛乱分子递援助,以为中国顾不上边境,却不知道中国早把账记着,等腾出手就秋后算账。 就像麦克阿瑟当年以为中国不敢跨过鸭绿江,结果志愿军来了个出其不意,尼赫鲁的误判不过是重走了他的老路。 更讽刺的是,麦克阿瑟被中国打败后丢了官职,成了退休老头,反而比在任的肯尼迪、赫鲁晓夫看得更清楚,这大概就是“吃一堑长一智”的真实写照。 战争从来不是靠外援堆出来的底气,也不是靠嘴炮喊出来的勇气。麦克阿瑟的评论之所以犀利,是因为他用自己的职业生涯验证了一个道理:永远别低估一支为守护家园而战的军队,不管它的装备多落后,处境多艰难,只要背后站着不愿屈服的人民,就拥有最可怕的战斗力。 尼赫鲁没读懂这个道理,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也没读懂,只有挨过打的麦克阿瑟,在修剪玫瑰的瞬间,从印度的鲁莽里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也预见了这场战争注定的结局。 主要信源:(文档网——麦克阿瑟评价中印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