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铁矿巨头必和必拓宣布,从2025年第四季度开始,将对中国出口的铁矿石现货交易中的30%改为人民币结算,成功压低了铁矿石价格。 我们国家一直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买家,2024年进口量占了全球海运贸易量的75%,可以说撑起了国际铁矿石市场的大半边天。但以前咱们这买家当得特别憋屈,虽然买得多,却没话语权。 全球80%的海运铁矿石都被必和必拓、力拓这些巨头控制着,我们86%的铁矿石都得靠进口,价格人家说涨就涨。 澳大利亚矿企挖一吨铁矿石成本才二三十美元,卖给咱们就能到一百多美元,利润翻好几倍,可咱们的钢铁行业利润率还不到1.5%,简直是“卖一吨钢赚不到一块砖钱”。 更麻烦的是,以前交易都得用美元结算,美元汇率一波动,咱们企业就得平白多花好几亿美元的成本。 这种被动的局面慢慢在改变,2022年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成立了,把国有钢企的进口权整合到一起,一下子能代表近40%的进口量,再也不是以前各买各的“散沙”状态。 到了2025年9月底,这家集团直接下了指令,暂停采购所有用美元计价的必和必拓铁矿石,没改用人民币结算的订单一律停摆。 必和必拓一开始还挺强硬,想把长协价从80美元/吨涨到109.5美元/吨,试图抵消结算方式变更的影响。 可它没撑多久就扛不住了,中国市场占了它铁矿出口的80%,没了咱们这个买家,矿堆在港口卖不出去,库存很快就突破了300万吨,股价单日暴跌8%,现金流压力越来越大。 加上咱们还有了替代货源,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年底就要投产,一年能产1.2亿吨,巴西、俄罗斯的铁矿供应也在增加,它再不妥协就真要丢了核心市场。 于是到10月9日,停购才9天,必和必拓就服软了,同意30%的对华现货交易用人民币结算,还说2026年要评估长期定价机制的转换。 这一下不仅铁矿石价格被压了下来,更打破了美元在铁矿石贸易里的垄断。要知道全球铁矿石年贸易额超1.2万亿美元,以前大多用美元结算,现在人民币成功切入,意义可不一般。 这事儿说到底,不是靠一时的强硬,而是咱们二十年磨一剑的准备。从整合采购权、打通替代渠道,到搭建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每一步都为这场博弈攒足了底气。 现在全球金属贸易里人民币结算占比已经从2020年的2.1%涨到了2025年三季度的9.2%,南非、巴西这些国家也开始琢磨用本币和咱们做买卖。 当买家有了足够的实力和准备,话语权自然会回到需求端。这不仅能帮国内钢企降低成本、规避汇率风险,更是人民币国际化路上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