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和我国闹别扭,我国不着急,荷兰当然也不会急,最着急的竟是欧洲的车企 最近,国际供应链上演了一出“闹剧”,主角是荷兰和我国。 两国之间的“摩擦”其实是围绕着芯片行业来的。 事情看似是两国间的博弈,但最着急的却不是当事双方,而是欧洲的一众车企。 就在这场风波刚掀起几天后,16家欧洲车企便坐不住了,联合起来向荷兰和我国“喊话”:你们的问题再不解决,我们可都得停产了。 对此,我国的态度十分坦然,甚至有点让人哭笑不得:“你们要停产了啊?知道了,停就停呗,这个事儿又不归我们管。” 而荷兰那边则一副无奈的样子:“又不是我不卖芯片,是我国这边不让出口高端设备,你们有意见直接找中国说去吧。” 听起来有些像互相推锅,但实际上,这背后折射出的却是国际供应链错综复杂的矛盾,以及各方在利益上的纠葛。 接下来,我们就从头捋一捋事情的来龙去脉。 芯片为啥这么重要? 先来说说芯片。 芯片是现代工业的“核心零件”,从手机、电脑到汽车、家电,几乎所有高科技产品都离不开它。 尤其是汽车行业,近年来随着电动车的普及,汽车对芯片的依赖更是越来越大。发动机管理系统、电池控制、车载娱乐系统等,哪一项都离不开芯片支撑。 但芯片不是凭空出现的,它的制造过程极其复杂,需要很多高精尖的设备,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光刻机。 而荷兰的ASML公司,正是全球光刻机领域的“独苗”,尤其是在高端光刻机上几乎没有对手。 这也让荷兰在全球芯片产业链中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事情的起因:荷兰限制出口,我国不急 时间得追溯到2023年中期。 当时,荷兰在美国的压力下宣布加强对光刻机出口的管控,具体来说,就是高端光刻机不再允许出口到我国。 这一决定立刻引发了全球半导体行业的震动,尤其是下游厂商,因为他们很清楚,如果我国无法获得光刻机,就意味着芯片制造能力受限,而全球供应链也会受到波及。 但有意思的是,我国对此的反应却显得非常淡定。 实际上,这几年我国在芯片领域早有准备。 虽然高端芯片和设备暂时还无法完全自给,但在低端和中端领域,我国的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尤其是在芯片设计和制造环节,我国企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 可以说,荷兰的限制虽然会带来一定影响,但并不足以让我国“手忙脚乱”。 各方博弈还在继续 这场芯片风波只是全球供应链博弈的一个缩影。 从表面上看,中荷双方似乎都没有特别着急,但实际上,各自都在暗中调整策略。 我国在加快芯片领域的自主研发,荷兰则在试图平衡经济和政治之间的关系,而欧洲车企则在寻找更多的芯片来源,以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未来,全球供应链可能会因此发生一些深远的变化。 更多国家和企业可能会意识到供应链多元化的重要性,开始布局新的生产和采购渠道。 当然,这些变化需要时间,而在短期内,中荷之间的博弈恐怕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至于欧洲车企能否挺过这段困难期,就要看他们自身的调整能力了。 参考:搜狐网——突发,欧洲各协会威胁起诉荷兰政府索赔,欧洲汽车协会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