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对中国科技产品持续加征关税的背景下,一个年轻人的故事再次被人们提起。 他就是庞众望,一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份量的人。 今年2025年,这位来自河北农村的95后,正在清华大学的实验室里,为他所痴迷的国产精密仪器技术埋头苦干。 几年前,清华大学校长亲自上门给他送录取通知书的画面,让很多人认识了这个坚韧的农村娃。 如今,他已经从那个依靠煤油灯读书的学生,成长为在专业领域内崭露头角的青年科研工作者。 他曾经说过一句特别实在的话:“要是咱扛不起责任,问题和困难不都落给下一代了?”这种朴素的责任感,恰恰是当下很多人对他刮目相看的原因。 庞众望的成长轨迹,和一般人想象的不太一样。 201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寒门学子的励志故事。 但故事的后半段才更显出其特别之处。 在当时,计算机、金融这些专业是热门,毕业后收入高、前景好,是很多优秀学生的首选。 可庞众望偏偏选择了精密仪器这个看起来不那么“时髦”的基础学科,而且一条道走到黑,从本科一直读到了博士。 有人可能不理解,但他自己心里有杆秤。 他觉着,国家发展需要实实在在的基础技术,尤其是那些容易被人“卡脖子”的关键领域。 他读研深造的那个阶段,正赶上国际贸易环境发生变化,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一些关键的高端传感器进口不仅价格猛涨,有时候还受制于人。 这种现实情况,反而更加坚定了他要在这个领域深耕的决心。 他觉得,这就是他们这一代人该扛起来的担子。走进庞众望的日常,你会发现他的生活节奏紧张而纯粹。 他的主战场是实验室和与学校合作的企业车间。 博士阶段的研究工作并不轻松,常常需要反复调试设备、改进材料配方。 夏天的时候,车间里温度很高,待一会儿就一身汗,但他能和导师、工友们泡在里面一整天,就为了攻克一个技术细节。 这种从书本理论到车间实践的经历,让他对科研有了更接地气的理解。 他研究的方向,比如如何利用通信光缆来监测大型基础设施的健康状况,听起来可能有点专业,但说白了,就是为了能让像高铁、大桥这些我们日常依赖的大家伙更安全、更智能。 据说,他所在团队的一项技术突破,成功让某种重要检测仪器的成本大大降低,这为国产高端装备的自主可控迈出了实实在在的一步。 科研之路难免遇到瓶颈,庞众望也不例外。 他有个挺有意思的习惯,就是在遇到难题时喜欢用冲澡来放松思路。 还别说,真有那么几次,热水冲刷在头顶的瞬间,灵感突然就冒出来了。 他会马上擦干手,赶紧把想法记下来,甚至深更半夜也会忍不住和实验室的同伴打电话讨论,或者干脆跑回实验室继续捣鼓。 这种对科研的痴迷劲儿,是他能取得进展的重要原因。 当然,庞众望的生活也并非只有科研。 2024年,他入选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这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是莫大的荣誉。 2025年,他的家乡河北沧州吴桥县聘请他担任智库专家和文旅形象大使,希望用他的榜样力量激励更多的家乡子弟。 参考:金融界——关键时刻,重要人物出面发声,什么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