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公开表示 2025年10月17日荷兰经济事务大臣文森特·卡雷曼斯公开表示 荷兰愿意与中国展开对话…… 其实仔细看看,荷兰的这个转向早有苗头,今年上半年,荷兰的光刻机巨头ASML拿到了对华出口的续签许可,接着他们的农业部长去中国访问,对中国市场赞不绝口,现在经济大臣又出来喊话,这一连串动作,分明是在下一盘棋。 说到底,还是经济规律在起作用,荷兰是个严重依赖外贸的国家,中国已经连续三年成为它在欧盟之外最大的贸易伙伴。 特别是在农业技术、水利工程这些荷兰的看家本领领域,中国市场实在太重要了。 不过话说回来,荷兰作为欧盟成员国,每次做决定都得考虑盟友们的看法,这次选在欧盟重新评估对华关系前发声,时机选得相当巧妙。 有位智库专家说破了这件事,荷兰这是在玩平衡术,既要安抚国内的企业界,又得试探欧盟伙伴们的反应,他们想在维护和美国关系的同时,给自己多争取点发展空间。 有意思的是,荷兰这次特意把合作范围圈定在气候变化、科技创新这些相对“安全”的领域,措辞也很讲究,说是“在遵守国际规则基础上的合作”,这份小心思,懂的人都懂。 别看荷兰人口还不到两千万,在国际舞台上却一直很会来事,从当年的“海上马车夫”到现在的欧盟创始成员国,这个国家最擅长的就是在强国之间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现在全球正在经历能源转型和供应链重组,这给荷兰带来了新机会,特别是在氢能技术、循环经济这些新兴领域,中荷合作的空间很大。 据说超过六成的在华荷兰企业都打算扩大投资,主要就盯着可持续发展这块。 虽然美国的技术限制还在那里摆着,但荷兰人显然在寻找新的出路。 ASML的高管最近就说了句大实话,“完全脱钩对谁都没好处,”这种务实的态度,和政府现在的调调如出一辙。 更重要的是,除了半导体,中荷之间能合作的领域还多着呢,比如荷兰最拿手的温室种植技术,中国人现在不仅要买设备,更想要整套的解决方案,这个转变,正好给了荷兰企业更大的发挥空间。 荷兰这次的对华示好,让我想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这个大国博弈的时代,像荷兰这样的中等国家,反而展现出独特的外交智慧。 他们最聪明的地方就是“务实”二字,不选边站队,而是根据具体问题来找合作伙伴,安全靠北约,经济找中国,这种“哪好找哪”的策略,看起来简单,实则高明。 而且他们把合作重点放在了未来赛道上,新能源、环保技术,这些既是全球都要面对的难题,又不容易踩到地缘政治的雷区,这招“向前看”,比纠结于过去的恩怨要聪明得多。 说实话,荷兰的做法给我们提了个醒,国际关系不只有“朋友”和“敌人”两种选择,在保持核心原则的同时,在各个领域灵活合作,可能才是未来的常态。 对中国来说,多和荷兰这样的“创新型中等国家”打交道,不仅能赚钱,更重要的是可以打破那种“非黑即白”的国际叙事。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这种灵活务实的外交模式,或许正是我们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