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48小时内, 综合乌克兰多个消息来源,它们均承认称俄罗斯军队在红军城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在市中心取得了进展。 这些迹象表明乌克兰在居民区的防御已经崩溃。尽管乌守军仍在抵抗,但俄军的成功可能会让在米尔诺格勒的乌克兰守军陷入包围。 要知道红军城这地方从一开始就是块硬骨头,却也是乌军的命门 —— 作为顿巴斯防线的核心枢纽,E-50 高速公路穿城而过,三条铁路干线像毛细血管般连接着整个乌东前线,过去每天有超过 2000 辆卡车从这里运送弹药和食品,前线士兵常说 “这里断粮,挖战壕的力气都没了”。 但现在这根 “输血管” 已经被俄军攥得快断了,过去 48 小时的进展根本不是偶然,而是俄军 16 万兵力围堵数月的必然结果。 俄军这回的打法比之前精明多了,没硬冲而是玩起了 “精准打击 + 渗透偷袭” 的组合拳。先是调来了 2S7M 型 “马尔卡” 203 毫米重炮,不分昼夜地轰炸,每天倾泻超过 2000 发炮弹,把城西炸成了 “灰色地带”,乌军士兵在战壕里根本抬不起头。 这种火力密度有多夸张?乌军炮兵一天只能反击 3 到 5 次,火力比达到 1:73,相当于挨 73 炮才能回敬 1 炮,这仗没法打。 更狠的是俄军特种兵,穿着乌军制服从下水道钻进城,直接端了指挥中心和弹药库,就像当年红利曼战役里那样,先断指挥再毁补给,一套操作下来乌军立马乱了阵脚。 乌军的防御崩溃早有预兆,负责守城的第 155 旅看着是法国花 9 亿欧元打造的 “北约旅”,实则是个空架子:128 辆装甲车 40 辆缺零件趴窝,新旅长连部署图都看不懂,士兵连无人机操作都没学过,俄军渗透小组在眼皮子底下活动都没发现。 更荒诞的是增援部队,第 155 机械化旅和第 68 特种旅赶来支援,却因为通讯被俄军电子战设备干扰,在 E50 公路上互相开火,300 多人死在自己人手里。 过去 48 小时市中心的失守只是表象,早在 7 月 22 日那天,俄军一天发起 40 次冲锋,乌军就已经 1180 人伤亡,防线裂缝早就撑不住了。 现在俄军在市中心站稳脚跟,等于在乌军防线上插了把刀,接下来就能和城北的部队汇合,形成对米尔诺格勒的包围态势。这套路和当年打红利曼如出一辙:先拿下枢纽城市,切断周边守军退路,再慢慢围歼。 米尔诺格勒的乌军现在肯定慌了,红军城公路被断后,虽然还有小路能送点补给,但 70% 的物资通道已经没了,弹药储备降到了 “危险阈值” 以下。要知道红利曼失守后,乌军因为断补给直接崩溃,现在米尔诺格勒怕是要重蹈覆辙。 有人说补给没完全阻断还有希望,但看看实际情况:乌军仓库里的 3 万吨弹药早被俄军炸飞,西方援助的装备因为物流延迟还在路上,士兵饿肚子都成了常态。 反观俄军,光是朝鲜援助的炮弹就有 1200 万发,根本不愁火力。过去 48 小时的进展只是开始,红军城这颗钉子一拔,顿巴斯防线就像多米诺骨牌,接下来垮掉的可能不只是米尔诺格勒。 乌军现在抵抗更像是强撑,毕竟没补给没指挥,连自己人都能打起来,居民区防线崩溃只是时间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