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美国扣押钱学森,却放杨振宁回国,是杨振宁不重要吗?这个问题,钱学森其实早就回答过

美国扣押钱学森,却放杨振宁回国,是杨振宁不重要吗?这个问题,钱学森其实早就回答过:国家需要杨振宁留在国外,他在国外的作用,远比在国内大。 美国扣押钱学森却放杨振宁走,压根不是后者不重要,反而是因为两人的“用处”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完全不同,钱学森看得最透彻,国家需要他们在不同战场做不同的事。 就说钱学森,他手里攥的是能立刻变成国防实力的“硬家伙”。 这位加州理工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创始人之一,早在1943年就和同事写出《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直接给美国40年代的导弹研究打了地基。美国后来的“中士”导弹、“女兵下士”探空火箭,全靠他琢磨的热力学特性和推力计算方法。 更关键的是他和冯・卡门搞出的“卡门-钱学森公式”,彻底解决了飞机突破音障和热障的难题,至今都是空气动力计算的权威标准。当时新中国刚成立,面对西方的技术封锁,急需能造导弹、建国防的人才,钱学森的本事属于“拿来就能用”,美国军方曾直言“他一个人能顶五个师”,自然要死死扣住,生怕他把核心技术带回去给中国“添实力”。 事实也证明,他1955年回国后,1960年就牵头搞出第一枚仿制导弹,1964年让自行设计的导弹飞天,1970年把人造卫星送上天,这速度简直是给中国国防安上了加速器。 而说杨振宁,他研究的理论物理属于“看不见摸不着但能管一辈子”的根基。 1957年他拿诺贝尔奖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听起来玄乎,实则是粒子物理的关键突破,后来的规范场论更是直接撑起了现代物理学的半壁江山——人类描述电磁力、弱相互作用的标准模型,全靠他提出的杨-米尔斯方程搭建框架。 但这类基础科学有个特点,必须靠顶尖的实验室和学术环境滋养,50年代的中国一穷二白,连基本的粒子对撞设备都没有,要是杨振宁当时回国,别说搞研究拿诺奖,可能连个能讨论理论的同行都难找。 钱学森显然看清了这点:让杨振宁留在学术条件最好的美国,才能让他的天才大脑发挥最大价值,这比把他拉回国做“无用功”强得多。 而且杨振宁留在国外的价值,远不止搞学术。1971年他作为第一个回国的华人科学家,跟周恩来总理长谈时,不仅详细介绍了美国的科技动态,还直言建议“中国必须加强基础科学研究”,这在当时简直是“空谷足音”。 后来他偷偷给邓稼先写信确认中国原子弹是否有外国参与,得到“完全自主”的回复后,在国际场合逢人就说中国的科技实力,硬生生打破了西方的舆论抹黑。 更实在的是,他搞的CEEC计划,从美国和香港筹措资金,把大批中国学者送到哈佛、普林斯顿深造,比后来名气更大的留学计划早了好几年。 他还撺掇着给邓小平提建议,搞成了中科大少年班,推动引进《科学美国人》杂志,甚至清华高等研究院也是他一手操办起来的,这些事要是他一直在国内,根本没法做成。 美国当时的算盘其实挺短视,他们只盯着能直接上战场的导弹技术,觉得杨振宁的理论“不能当炮弹用”,放他走也无所谓。 可他们没料到,基础科学才是科技发展的根。就像盖房子,钱学森带回的是钢筋水泥和施工图纸,能立刻把国防大楼盖起来挡住风雨;而杨振宁留下的是地基设计原理和建材配方,不仅能让这栋楼更结实,还能支撑起后来的航天、量子通信等一整片建筑群。 后来中国能在高能物理、凝聚态物理领域追上来,甚至在量子计算上实现突破,追根溯源都绕不开杨振宁当年打下的理论基础。 更有意思的是,杨振宁留在美国期间一直没忘本。 他父亲临终前叮嘱他“血汗应洒在国土上”,他记了一辈子,2015年94岁高龄时果断放弃美国国籍回国,把余生都耗在清华讲台。 而钱学森当年回国前,美国把他的行李翻了个底朝天,连笔记都想没收,可最终还是没能拦住他报效祖国的决心。 这两位科学家,一个带着“武器”冲破封锁,一个抱着“火种”守望相助,选择不同,目标却完全一致。 信息来源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