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浙江台州杨女士夫妇出于信任,花16万请丈夫的高中同学操办婚礼,对方承诺做出20多

浙江台州杨女士夫妇出于信任,花16万请丈夫的高中同学操办婚礼,对方承诺做出20多万的“红金巴洛克风格”效果,能让全村议论三天。可婚礼现场竟是布满灰尘的旧假花、漏水的喷泉和简易喷绘,撑死值3万。事后得知,老同学仅以5.6万元外包,净赚10.4万差价。因未签书面合同,双方就尾款和赔偿争执不下,最终闹上法庭。此事撕开了熟人经济的信任裂痕,更藏着不少法律学问。 一、一场婚礼一场劫:熟人的“甜蜜陷阱”有多坑? 杨女士的婚礼噩梦,始于一句“都是老同学,肯定不坑你”。2025年9月,婚期将近的她和丈夫正为婚庆发愁,丈夫的高中同学符某主动找上门,自称“深耕婚庆行业多年”。 符某拍着胸脯打包票:“市场价24万的服务,给你友情价16万,保证做出20多万的效果,让全村人议论三天!” 这番话戳中了夫妻俩想在老家撑场面的心思,加上“老同学”的滤镜,两人当即放下戒心。 没签任何书面合同,仅凭着口头承诺,杨女士就分两次转了10.5万预付款,占总报价的65.6%。婚礼前想看看设计图,符某也以“太忙”“放心交给我”推脱,杨女士碍于情面没再追问。 可10月婚礼当天,杨女士穿婚纱走进场地时,直接“两眼发黑”:承诺的定制背景板是简易喷绘,金色装饰带全是划痕,舞台假花褪色卷边还蒙着灰,喷泉装置不停漏水,浸湿的地毯踩上去打滑。亲友私下议论“跟村口戏台子没区别”,让她羞愧得想躲起来。 更让人气愤的是,杨女士发帖维权后,承接外包的婚庆公司不小心说漏嘴:符某根本没有自己的团队,就是把单子以5.6万元打包甩给了他们。这意味着,老同学转手就赚了10.4万差价。 面对质问,符某又掏出一份14万多的“成本清单”,说自己一分没赚。但此时杨女士早已不信,坚决拒付5.5万尾款,要求退差价、道歉,双方协商破裂只能对簿公堂。 二、法律怎么看?这不是“赚差价”,可能是违约甚至违法 1. 先算违约账:口头承诺也算数,但维权难在“没证据” 可能有人觉得“愿打愿挨”,但从法律上讲,符某的行为妥妥构成违约。《民法典》第577条明确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就要承担违约责任。 杨女士和符某虽然没签书面合同,但微信聊天记录、付款凭证和符某的口头承诺,已经构成了事实上的服务合同关系。符某承诺“16万做出20多万效果”,结果交付的是5.6万的廉价服务,明显没达到约定标准。 不过麻烦的是,“20多万效果”“红金巴洛克风格”这些说法太模糊。中国质量新闻网早就指出,婚庆纠纷80%源于口头承诺,没有明确的材质、规格约定,消费者很容易陷入被动。就像之前有新人因婚礼影像缺失关键场景维权,因为有合同明确约定服务内容,最终不仅要回了部分费用,还拿到了精神赔偿,可杨女士连张设计图都没有,维权难度陡增。 2. 再算违法账:这算不算“吃回扣”?可能踩了犯罪红线 符某净赚10万差价的行为,算不算违法?这得看具体情况。抖音上有律师科普,“吃回扣”可能涉及两个罪名:职务侵占罪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如果符某本身有婚庆公司,以公司名义接单后私吞差价,那这笔钱本应属于公司财产,他的行为就可能构成职务侵占罪,3万元就能立案。要是他没公司,单纯以个人名义接单再外包,赚差价本身不违法,但如果他虚构“自己有团队”“成本14万”等事实骗钱,就可能涉嫌诈骗——毕竟他用虚假承诺骗杨女士付了高额费用。 之前有酒店经理私吞4.5万婚宴款,就因虚构优惠事实被认定涉嫌诈骗。符某的操作和这类似,都是利用信任虚构事实牟利,只是数额更大。 三、网友吵翻了!“杀熟”为啥总有人中招? 事件曝光后,相关话题阅读量超2.3亿,网友们的评论戳中了不少人的痛点。 - 吐槽派网友说:“16万友情价,转手赚10万,这哪是办婚礼,分明是宰同学!这差价够随4000份份子钱了,真是‘一本万利’”。 - 行业内网友揭秘:“干婚庆的都知道,这会场搭建不算大棚,不看灯光音响也就2万,还有得赚!” - 理性派网友反思:“为啥总信熟人?大棚婚礼花16万,找正规酒店不香吗?还不是图省心,结果更闹心。” - 有过类似经历的网友现身说法:“之前找熟人买家具,比店里贵两万,真是‘熟人专坑自己人’。” 其实网友的争论,恰恰点出了“熟人坑人”的三大症结:一是没签合同留“糊涂账”,二是轻信身份不核实资质,三是提前付全款丧失主动权。就像律师说的,很多人觉得“熟人靠谱”,结果货先给了、钱先付了,出问题才发现没处说理,最后伤钱又伤感情。 最后想问大家:你有没有过被熟人“坑”的经历?遇到这种事,是该撕破脸维权,还是自认倒霉顾全情面?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和避雷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