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据路透社10月18日报道:“德国央行行长:中国需要欧洲,胜过欧洲需要中国。德国央

据路透社10月18日报道:“德国央行行长:中国需要欧洲,胜过欧洲需要中国。德国央行行长、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成员纳格尔表示,欧洲在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中需要‘采取更具攻击性的方式’,以保护自身及企业的利益。” 德国央行行长的话,充分暴露了他的无知!说句难听的话,你德国企业一撤出中国市场,马上就会有大把的企业填补空缺。真以为中国离开外企就活不了了吗? 纳格尔说出这话的时候,怕是没翻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调查——超六成德国车企正计划增加在华投资,从研发到产能一路加码,80%的企业都打定主意要守着中国市场不挪窝。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穆希雅说得实在,中国占了全球近三成的乘用车销量,电动汽车市场更是比欧美加起来还大,对德国车企来说这是“长期战略市场”,根本不是可弃可选的备胎。 更直白的是销量数据:每1辆中国汽车卖到德国,就有142辆德国汽车销往中国,这买卖要是真像纳格尔说的“中国更需要欧洲”,哪用得着德国企业上赶着追加投资?所谓“更具攻击性的方式”,说白了就是想搞贸易保护,可这招早被自家企业证伪了。之前欧盟给中国电动车加征反补贴税,穆希雅直接骂这是“错误决定”,因为受伤最深的是德国车企。 现在欧盟自己松了口,琢磨着用“最低定价”替代加税,分明是扛不住企业的压力。纳格尔大概忘了,欧洲刚接下美国对近全部出口商品征收15%关税的“罚单”,自己供应链成本都在涨,这会儿还要对中国摆强硬姿态,这不就是刚被人打了左脸,又要凑过去让右脸吃亏? 中欧贸易早是拆不开的共生体,哪容得下“谁更需要谁”的糊涂账。中国需要欧洲的高端制造技术,但欧洲更离不开中国的市场和增长潜力——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才132辆,连德国的零头都不到,这背后的增量空间,德国车企比谁都清楚。 就说奔驰、宝马,中国市场贡献的营收占比常年维持在30%左右,要是真搞“攻击性”对抗,这些份额难道能从天上掉下来?更别说中国车企带着智能化技术闯欧洲,反而倒逼德国车企加速转型,这种竞争带来的创新动力,本就是互利的一部分。 纳格尔的论调连欧洲内部都站不住脚。欧洲央行里,斯洛伐克央行行长早说了,没证据证明经济恶化就不该乱调整政策,拉脱维亚同行也认同“维持当前利率更有价值”,显然不是所有人都买“攻击性”的账。 欧盟外交团队本就被诟病“弱势低效”,内部意见都没统一,就想对中国耍硬手段,说白了就是自欺欺人。德国商会92%的在华德企都愿意继续深耕,企业用脚投票的态度,比纳格尔的口号实在多了。真要按纳格尔的想法走,最后坑的是欧洲自己。美国加关税已经让欧洲供应链成本攀升,要是再对中国搞贸易壁垒,德国汽车、机械这些支柱产业的出口就得再遭重。 中国手里的稀土精炼、电池材料等产业链关键环节,欧洲短期内根本找不到替代,真撕破脸,欧洲工厂停工的速度可能比抗议的速度还快。穆希雅呼吁“共建开放市场”,其实是点透了关键:中欧贸易的核心是公平竞争,不是谁压制谁,更不是用“攻击性”搞自我封闭。 纳格尔的傲慢,本质上是没看清全球化的现实。现在的贸易早不是“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中国需要欧洲的技术,欧洲更需要中国的市场,这种互补从来都是双向的。真要把合作的底子掀了,欧洲未必能扛住后果,毕竟企业要的是利润不是口号,市场认的是需求不是姿态。 参考资料: 观察者网 《德国央行行长放话:中国更需要欧洲,对华贸易要“更具攻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