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温铁军一语惊人:“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走西方那条老路呢?把农民都赶进城,在城市搞低收入群体的居民社区”。 温铁军那句“别总盯着西方那条老路”,其实戳中了中国城乡发展的一个死穴。 早年间中国学西方搞城市化,把农民往城里赶,结果呢?城市里的“贫民窟”没少建,农村却成了空心村。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套路,如今早该换换了。 新中国成立那会,中国为了搞工业化,不得不把资源往城市倾斜。 那时候农村人勒紧裤腰带,用粮食和劳动力换来了城市的工业基础。可这一倾斜,就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 到2023年,中国的城乡居民收入比虽然降到了2.34:1,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才23119元,这还是全国平均水平,要是赶上老少边穷地区,数字就更难看了。 有人可能会说,把农民都变成城里人不就得了?可现实是,城市根本消化不了这么多人。 就拿就业来说,202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亿人,其中外出务工的就有1.8亿。 这些人在城里干着最累的活,拿着最低的工资,还享受不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 更要命的是,农村的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还在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这就好比一个人一直在失血,能不虚弱吗? 不过,这几年中国也在摸索新的路子。 浙江余村以前是个靠挖矿为生的穷山村,后来搞起了生态旅游,现在家家户户住洋房,年收入上百万的都不在少数。这说明什么?农村不是没希望,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还有黑龙江北大荒集团,人家用智能收割机种地,一台机器顶得上几十个人,粮食产量还蹭蹭往上涨。这就是科技的力量,要是全国的农村都能用上这些技术,农业现代化指日可待。 除了产业升级,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得跟上。 以前农村人看病难、上学难,现在就好多了。2023年,全国95%以上的村庄都开展了清洁行动,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了94%,行政村5G通达率超过了90%。浙江泰顺县的葛垟村,以前手机没信号,现在不仅有了5G基站,村民还能通过直播卖农产品,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这说明,只要把基础设施搞上去,农村也能搭上数字经济的快车。 当然,光靠农村自己发展还不够,还得让城市的资源回流到农村。 这几年,国家一直在推动“逆城市化”,鼓励城里人到农村创业、居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一些白领,就跑到农村租房子、搞民宿,不仅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还让农村的文化得到了传承。 更重要的是,国家还在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像浙江德清县,通过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民一下子就拿到了几十亿的收益。这就好比给农村装了一台“造血机器”,让农村有了自我发展的能力。 不可否认,中国城乡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我们也要看到,中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制度优势。我们有14亿人口,其中农村人口还有5亿多,这就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我们还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农村土地就占了70%以上,这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只要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就一定能弥合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温铁军的话,不是让我们回到过去,而是让我们换一种思路。 城乡差距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可能一天解决。但只要我们找准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就一定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到那时,农村不再是城市的“附属品”,而是和城市一样,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信息来源: 中国网三农2023年11月6日——温铁军《8次危机》:我走访过很多农村,农村兄弟对我说,三十来万能盖个三层楼,八九万就能买辆车,生活得很好!可惜却有人看不得这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