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俄罗斯公开绝密档案,曝光了抗美援朝被掩藏42年的真相。原来抗美援朝还有这么一段久久不为人知的一段故事,上世纪90年代,一份苏联绝密档案被公开,揭开了掩盖42年的真相,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档案里的电报和会议记录明明白白写着,1950年10月中国决定出兵时,斯大林先是答应派空军支援,等志愿军都整装待发了,又突然变卦说“空军没准备好”,把毛主席气得直骂“他们没准备好?我们不少战士连过冬的衣服都没有!” 可没过一个月,斯大林就偷偷改了主意,11月的第一个星期天,第64防空集团军军长罗波夫就带着32架飞机摸到了丹东浪头机场。 这翻脸比翻书还快,说白了就是怕直接跟美国撕破脸,毕竟当时苏联刚打完二战,实在耗不起另一场大战。 为了藏好身份,苏联人搞了套“伪装套餐”:米格战机上的红星徽记全抹了,换上中国空军的“八一”标记;飞行员脱了苏军制服,套上中国军装;每人发张卡片,上面用俄语字母拼着中文、朝鲜话常用词,严禁在电台里说俄语——不过这规定后来根本执行不下去,空战正激烈的时候哪顾得上翻卡片。 浪头机场的苏军停机坪更是戒备森严,连中朝人员都不让靠近,后来为了更保险,还特意把苏军机场和中朝部队的机场分开用。 但纸终究包不住火,美国很快就察觉了不对劲。 后来成了宇航员的约翰·格兰直言,当时飞行员都清楚对面是俄国人,美军高层更是门儿清,知道苏联飞行员被限制不能去美军控制区作战,怕被俘虏露馅。 可美国愣是装没看见,究其原因还是实力不允许,当时欧洲只有150架作战飞机,真要跟苏联掰手腕,至少得准备两三年,只能捏着鼻子认了这事儿。 苏联空军倒是打得挺猛,他们主导的“米格走廊”成了美军的噩梦,不少美军飞行员后来回忆,那些米格战机的战术风格根本不是新手能有的。 不过这些战功当年全算在了志愿军头上,苏联飞行员的名字和事迹压根没公开过。直到1992年档案解密,人们才知道这些“中国飞行员”的真实身份,连罗波夫拒绝加入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的细节都写得清清楚楚,他说“军事上合理,政治上要命”,说白了就是怕身份曝光引火烧身。 更有意思的是档案里披露的博弈细节:一开始斯大林对朝鲜统一压根没兴趣,是金日成反复游说,再加上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演讲时说朝鲜不在美国防御圈里,给了斯大林错误信号,才默许北朝鲜出兵。 后来美军仁川登陆逆转战局,还轰炸了苏联远东的苏哈亚列卡空军基地,斯大林这才急了,一边不想直接参战,一边又怕美国在远东站稳脚跟,只能搞起“秘密参战”这套操作。 这些档案能重见天日,还得感谢苏联解体后的短暂开放期。 学者沈志华后来去俄罗斯搜档案时,发现1992到1993年是最宽松的时候,等他1995年去,不仅开放范围缩了,复印一页档案还得花1到2.8美元。 为了把3400页朝鲜战争相关档案弄回来,他前前后后花了近百万元,还拉拢俄罗斯学界朋友帮忙复印,才算抢救回这些关键史料。 中美苏三国这42年的默契,本质上是场风险控制游戏:苏联想帮一把又不想引火烧身,美国想赢战争又不敢扩大冲突,中国则在夹缝中争取到了关键支援。 那些藏在“中国军装”下的苏联飞行员,那些换了徽记的米格战机,还有三国高层来回拉扯的电报、会议记录,都是这场博弈的注脚。 直到档案公开,这段被刻意模糊的历史才浮出水面。那些在天上拼杀的苏联飞行员或许没想到,自己的存在会成为大国默契的一部分,而当年三方心照不宣的沉默,说到底都是为了避免战争升级的无奈之举。 这些带着伪装的战斗与沉默,不是历史的污点,反而真实展现了抗美援朝背后复杂的国际棋局,那些被掩盖的名字和故事,本就该是这段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值得被永远记住。 信息来源:光明网《抗美援朝研究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