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潜伏在台湾的陈宝仓意识到,他的身份早晚会暴露,为了消除后顾之忧,他将妻子和4个孩子都送去了香港,自己则留在台湾! 主要信源:(人民网——陈宝仓:从旧式军官到革命烈士) 1950年6月的台北马场町刑场,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 陈宝仓与其他三位同志并肩站立,面对行刑队。 这位河北汉子的眼神依然坚定,仿佛透过枪口看到了远方的故乡。 枪声响起时,他心中牵挂的仍是已安全抵达香港的妻儿。 陈宝仓的革命生涯始于抗战时期。 1937年昆山防卫战中,他指挥部队顽强抵抗日军,为上海军民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 次年宣城战役中,日军轰炸导致他右眼失明,但这并没有动摇他的抗战决心。 正是在疗伤期间,他接触到了共产党人,开始重新思考国家的前途命运。 1940年调防中越边境后,陈宝仓的人生轨迹出现了重要转折。 当时越南革命领袖胡志明被国民党当局误捕,陈宝仓联合吴石等人积极营救。 这段经历让他对革命事业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为他日后转向中共埋下了伏笔。 抗战胜利后,陈宝仓在山东任职期间,开始秘密向解放区输送物资。 这一行动最终被王耀武察觉,导致他被免职。 然而这个挫折反而为他创造了新的机会。 1948年在香港,他正式加入民革,并接受组织派遣赴台从事地下工作。 赴台前,陈宝仓做出了一个艰难而明智的决定。 1949年秋,他察觉到台湾局势日益紧张,果断将妻子师文通和四个子女送往香港。 当时小儿子陈君亮正值服役年龄,他设法搞到出差证明,才使全家得以顺利离台。 这个决定在关键时刻保全了家人。 在台湾的潜伏工作充满危险。陈宝仓与吴石密切配合,收集国民党军的布防情报。 然而1950年3月,由于蔡孝乾叛变,整个情报网络遭到破坏。 尽管蔡孝乾并不清楚陈宝仓的具体身份,但国民党在搜查吴石住所时发现了他手写的情报文件。 笔迹鉴定成为确凿证据。 在狱中,陈宝仓经受住了严刑拷打,始终没有暴露更多同志。 6月10日临刑前,他给好友段翔九写下简短遗书,嘱咐后事。 这封遗书后来成为珍贵的历史见证。 牺牲后,陈宝仓的遗体处置成为难题。 在妻子师文通的委托下,两位台湾学生冒险通过贿赂火葬场工人,最终取回了他的骨灰。 随后,女儿的同学殷晓霞更是冒着生命危险,泅渡将骨灰送至香港。 这段骨灰归乡的历程,充满了普通人的勇气与温情。 1951年,陈宝仓的骨灰终于回到大陆。 次年,毛泽东主席亲自签发烈士证书,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这份迟来的荣誉,是对他默默奉献的最好告慰。 陈宝仓的子女后来都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或许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他的选择虽然让家庭承受了分离之苦,但为国家作出了贡献。 这种家国情怀的代际传承,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陈宝仓的故事折射出那个特殊年代革命者的共同命运。 他们隐姓埋名,深入虎穴,甚至牺牲后都难以正名。 但正是这些无名英雄的付出,才换来了最终的胜利。 如今回顾这段历史,我们更应该铭记那些在暗夜中前行的身影。 如今,陈宝仓安息在祖国大地,他的故事被后人传颂。 这段历史不仅是对过去的回忆,更是对未来的启示。 它提醒我们,信仰和勇气可以战胜困难,亲情和友情能够跨越阻隔。 这些人类永恒的情感,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