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睡的正香,婆婆过来敲门喊我做饭,我一看时间还不到六点,立马来气就说:不做。然后蒙着头又继续睡,还不到 10 分钟婆婆又过来敲第二遍,我恼了,立马起床拉开门问婆婆:你今天想吃什么饭?婆婆说:熬点包谷糁喝。我说:不会。婆婆说:那打点面疙瘩喝。我说:不会。那煮点红薯稀饭喝,我说:不会。婆婆被我的话堵的有些生气,就说:那你会做什么?我说:我今天啥也不会做,你想吃啥你自己做!说完我扑通一声把门关上回屋了,把婆婆气的在门外就数落我。 婆婆的声音很大,句句都扎在我耳朵里,说我不懂事,嫁过来这么多年连顿饭都不会做,说她年轻的时候天不亮就起来操持一家人的饭,哪像我这么娇气。我趴在枕头上,心里越想越委屈,不是我不会做,是她太过分了。平时我每天早上七点半起床做饭,周末想睡个懒觉都不行,不到六点就来催,换谁能不生气。 大概过了半小时,我听见老公起床的声音,接着就传来他和婆婆低声说话的声音。我知道,婆婆肯定又在老公面前告状了。果然,没过多久,老公就来敲我的房门。我没理他,他自己推开门走进来,坐在床边说:“妈刚才都哭了,你也别气了,她就是习惯早起,想着大家早点吃了饭好做事。” 我转过身瞪着他:“习惯就能不顾别人感受吗?我平时天天做饭,周末想睡个懒觉怎么了?她年轻时辛苦是她的事,凭什么要求我跟她一样?” 老公被我说得哑口无言,沉默了一会儿说:“我知道你委屈,我去跟妈说说,让她以后别这么早叫你。今天早饭我来做吧,你再睡会儿。” 我没说话,算是默认了。老公出去后,我却再也睡不着了,心里乱糟糟的。其实我也知道自己刚才的态度有点太冲了,可当时实在是气糊涂了,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 我躺在床上翻了一会儿,还是爬起来了。走到厨房,看见老公正在笨拙地煮鸡蛋,婆婆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眼睛红红的,手里还在抹眼泪。我心里一软,走过去轻声说:“妈,对不起,我刚才不该跟你发脾气。” 婆婆没理我,转过身去继续抹眼泪。老公在旁边打圆场:“妈,你看媳妇都道歉了,别生气了。以后我跟你说,周末让她多睡会儿,早饭咱们要么自己做,要么出去吃。” 婆婆这才转过头,叹了口气说:“我也不是故意要催她,就是一辈子的习惯改不了,总觉得早起做点事心里踏实。再说,你们年轻人总睡懒觉对身体也不好。” 我坐在她旁边说:“妈,我知道你是为我们好,可我们平时上班压力大,周末就想放松一下。以后我尽量早点起,你也别这么早就来叫我,咱们互相体谅一下。” 婆婆点了点头:“行,妈知道了,以后不这么催你了。” 误会解开后,气氛就缓和多了。我走进厨房,接过老公手里的活,开始准备早饭。我煮了小米粥,炒了两个清淡的小菜,还煎了几个荷包蛋。吃饭的时候,婆婆主动给我夹了个荷包蛋:“吃吧,刚才妈也有不对的地方,不该那么早打扰你睡觉。” 我笑着说:“妈,我也有不对,不该跟你说那么冲的话。” 老公看着我们,笑着说:“这才对嘛,一家人哪有什么解不开的矛盾。” 这件事之后,婆婆果然再也没有早早就来叫我做饭。有时候她起得早,就自己做点简单的早饭,或者出去买些包子油条回来。周末我也会尽量早起一会儿,偶尔做顿丰盛的早餐,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有一次,我跟闺蜜说起这件事,闺蜜说:“婆媳之间就是这样,互相退一步就什么事都没有了。你婆婆也算通情达理,不像我婆婆,做错了也不承认。” 其实我心里清楚,婆婆虽然有时候有点固执,但本质上还是为了这个家好。她一辈子勤劳惯了,不懂得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只要多沟通,多体谅,很多矛盾都能化解。就像这次的事,虽然一开始闹得很不愉快,但最后通过沟通,我们都理解了彼此的想法,关系反而变得更融洽了。 有一次周末,我起得比较早,做了婆婆爱吃的菜盒子和豆浆。婆婆吃着菜盒子,笑着说:“还是我儿媳妇做的饭好吃,比外面买的香多了。” 我笑着说:“妈,你喜欢吃,我以后经常给你做。” 从那以后,我经常会做一些婆婆爱吃的东西,婆婆也会主动教我做一些她的拿手菜,比如她做的酱黄瓜,味道特别好,她耐心地教我怎么腌制,怎么调味。 现在,我和婆婆的关系越来越好了,再也不会因为一些小事吵架了。有时候老公还会开玩笑说:“你们俩现在比我还亲,真是母慈子孝啊。” 我和婆婆都会笑着反驳他。其实,婆媳之间哪有那么多深仇大恨,大多都是因为生活习惯和观念不同产生的小摩擦。只要双方都能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用心去经营,就能像一家人一样和睦相处。 通过这件事,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是婆媳关系,还是其他的人际关系,沟通都是最重要的。遇到问题不要一味地指责和逃避,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主动化解矛盾。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让每个人都能在这个家里感受到温暖和幸福。而那些曾经的不愉快,也会成为我们关系升温的催化剂,让我们更加珍惜彼此之间的缘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