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俄洛秋行记:一程山水,一场奇遇 10月18日的晨光,是揉碎了的金箔,轻轻洒在新都桥的柏油路上。我们四个支教同仁载着满车的期待,向着雅江县西俄洛镇的方向驶去。 车窗外,山势如奔涌的绿浪,层层叠叠地铺向天际,秋霜给山林披上了斑斓的盛装。枫红似火在风中招摇,桦黄如金在阳光下透亮,松绿如墨高低错落,那连片的彩林像是一路跟随着我们,浓烈得让人失语。 “咔咔咔”的快门声一路未歇,是同行的余学容老师,这位女教师兼首席摄影家,正用镜头贪婪地捕捉着眼前的惊艳。每一片摇曳的彩叶,每一道起伏的山棱,都成了她镜头下不容错过的风景,那些按下快门的瞬间,也成了我们此行最初的珍贵记忆。 过了雅江城,公路开始沿着山体蜿蜒攀升,便是闻名的雅江天路十八弯。车轮碾过弯道,海拔计上的数字不断跳动,同行的杨艺老师索性数起了弯数,末了笑着说:“哪止十八弯,我数着足足有三十三道弯呢!”待车停在观景垭口,才真正懂了这“蔚为壮观”的含义!盘山路如银色的绸带,在彩色的山林间缠绕,从山脚一直系到云端。垭口的摄影师早已占据了最佳机位,我们索性花了几十块钱,让镜头把我们与这壮丽的弯道一同定格。 站在这里,记忆忽然飘回2020年的夏天。那时我和内弟春先一家人自驾318去西藏,也曾途经此处。那时新都桥过来的路还没有隧道,尘土飞扬,路况远不如今日顺畅。同样的山,同样的弯,心境却截然不同。彼时我是匆匆的旅人,而今,我是扎根新都桥的支教老师,是深入藏区的体验者,这一身份的转变,让眼前的风景也多了几分亲切与厚重。 午后抵达西俄洛镇,饥肠辘辘的我们直奔“苏姐川菜馆”。老板苏姐是雅安人,一口熟悉的川音瞬间拉近距离。拉家常时,她忽然说:“刚才康巴汉子村有人送请帖来,明天有户人家办婚礼,你们要是想了解藏族风情,去看看准没错,他们可热情了!”这话像一粒石子,在我们心里激起了涟漪,当即决定改变行程,驱车前往那个藏着喜事的村庄。 同行的伙伴郭小朋(友,名发)曾在雅江中学支过教,平日里最爱琢磨藏地民俗,边走边问路时,他用带着几分生涩却真诚的藏语与村民交流,竟毫无障碍。不多时,亚中村那户办喜事的人家便热热闹闹出现在眼前,一个未穿藏装高挑白皙用彩线编织发辫却戴着乳色遮阳帽的女孩子笑着迎了出来,眼眸亮得像高原的太阳。“我是新郎的妹妹,叫翁姆,欢迎你们来参加我哥哥的婚礼!”她的声音清甜,带着几分腼腆,却格外热情。 进屋坐下,翁姆便端来了满桌的美食。热气腾腾的酥油茶冒着奶香,刚出锅的饺子裹着肉馅的鲜香,还有各色果品摆得满满当当。我们捧着温热的茶碗,看着翁姆忙碌的身影,她美丽又纯情的模样,像极了高原上初绽的格桑花,让人打心底里喜欢。她还让我们参观她家的居室,上下两层的房子,木雕精细,装饰考究,单是那布置一新的婚房,便看得出这家人的用心与殷实。后来才知,新郎是雅江县消防大队的工作人员,而翁姆本人则是从绵阳某高校毕业的大学生,一边在理塘做生意,一边备考编制。家里还有个在泸定中学读高中的弟弟。平凡的家庭,却有着各自向上的力量,让人敬佩。 翁姆还拉着我们合影,特意把新郎哥哥也叫了出来。可是新郎哥哥要忙前忙后地招待客人,置办酒水宴席,忙得团团转,兼也羞涩,也就没有出镜。她家人和其他朋友或帮忙的村民也“哦哦哦”地与我们热情拉话,表现出非常淳朴和友善,我们一起祝福她哥嫂新婚快乐。 临别时,翁姆送我们上车,其乐融融的暖意包裹着我们,我们互加微信,约定日后到成都再相聚,那一句“再见”,说得格外真心。 从村里出来,夕阳已西斜,我们又去了郭岗顶草原。站在草原上极目远眺,“天然中国地图”的轮廓在光影中若隐若现,“白狼古国遗址”的残垣静静诉说着过往,风里带着草原的辽阔与历史的沧桑,让人不由得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岁月的厚重。 暮色渐浓时,我们踏上返程的路。回想这一天,从斑斓彩林到山路弯弯,从川菜馆的偶遇到藏家的盛情,从草原的古迹到与翁姆一家的相逢,每一段行程都充满了意外与惊喜。 这是充实的一天,更是被奇遇点亮的一天,那些见过的风景,遇到的人,喝过的酥油茶,拍下的合影,都将成为藏在我心底最温暖的藏地记忆。 正是: 晓色初分踏露行,沿途草木伴风轻。 寻幽已至山亭憩,探胜还随野径萦。 午访藏家添意趣,暮观霞彩遂心情。 归来细数经行处,满纸清欢记旅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