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专访武汉大学李志刚:以人民为中心,武汉更新进行时

今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城市工作要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

10月18-19日,第九届城市更新大会在武汉举办。现阶段城市更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武汉城市更新还存在哪些短板?如何看待城市更新与产业结构转型的关系?记者专访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李志刚。

九派新闻:您认为武汉的城市更新目前处于一个怎样的历史阶段?其核心驱动力发生了哪些变化?

李志刚:武汉作为中部大城市,其城市更新阶段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接近。总体来看,全国正在从以前那种“大拆大建”的粗放更新模式,向“留改拆”转变、注重“微更新”、强调存量提质。

武汉在20世纪90年代就进入中心城区的更新改造阶段,比如像汉正街、二七滨江商务区、楚河汉街这些都是早期“旧厂区改造、规模化拆建”的典型。进入新时代,房地产市场、人口结构、土地财政等结构性因素发生变化,“大拆大建”已经难以为继。

因此,和其他超大特大城市一样,武汉的城市更新进入了建设“人民城市”的新阶段,把“人”放在最前面。一方面是提高城市吸引力、激发活力,例如汉口历史风貌区、沿江滨水区(如汉口江滩)更新,就是为了吸引居民、游客、特别是年轻人。

-国庆期间,巴公房子游客如织。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摄

另一方面也是改善居住、改善生活:比如老旧小区改造、历史建筑保护等。总的来说,现在的更新更多从人的需求出发,既包括生活改善、社会治理,也包括市场消费体验。这正是武汉城市更新当前核心驱动力发生的变化。

九派新闻:在您看来,过去五年,武汉在城市更新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能否举一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李志刚:过去五年里,武汉在城市更新方面确实有不少优秀实践案例。

首先是滨水空间,以汉口江滩为典型。汉口江滩从原来主要承担防洪、工业背景重的江边空间,逐步转型为开放、亲水、宜游、宜居的城市公共空间。从“守江”向“亲江”转变,不仅成为市民休闲、散步、拍照的重要场所,也在形象提升、活力营造方面起了标杆作用。

再比如生态加游憩加生活方式升级,以世界级绿道东湖绿道为代表。全长约105公里的东湖绿道已经成为全国城市滨湖绿道的典范之一。它把湖泊、水体、生态资源转化为市民日常休闲、慢生活的高品质场所,实现市民生活品质的大幅度提升。

还有社区更新和微更新,典型如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等,一些基层社区如江汉区江汉里社区、武昌的华锦社区,通过基层治理现代化创新,依托党建引领、政府主导、居民参与和空间运营,完善了社区硬件和软件,配套了老年服务中心、托幼、食堂等,服务好“一老一小”,形成完整社区新模式。

这几个案例显示,武汉不仅在“城市形态”“公共空间”“生活体验”方面有实实在在的提升,而且在机制、治理、民生层面也做得既细致又有温暖。

九派新闻: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相比,您认为武汉的城市更新在理念、机制或实践上有哪些差距?

李志刚: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相比,武汉还存在一些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维度:第一是国际化元素。北上广深拥有更多国际化的设计资源、国际更新项目经验,因此在更新项目的设计水平、服务精度准度和更新的空间品质上普遍更强。

第二是市场化机制。在城市更新中,社会资本的撬动、金融工具的运用、市场化运营机制是关键。但武汉在这些方面尚显短板,政府主导、投入多、社会资本参与和机制创新还需进一步激活、突破。若在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方面能够再进一步,武汉完全有潜力形成自己的一套更新模式,既具有中部特色,也具备可复制价值。

九派新闻:您如何看待城市更新对武汉当前经济转型升级、消费场景创造和产业空间重构的作用?

李志刚:城市更新对武汉的经济转型升级、消费场景的创造以及产业空间重构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不能因此就高估它的“万能”能力。关键是要区分“场景”层面和“产业”层面。在消费场景方面,更新带来了真实的成效。汉口江滩、东湖绿道、汉口历史风貌区这些地方,已经成为市民休闲、游客打卡、夜经济活跃的空间。从这一点来看,更新对消费拉动是实实在在的。

但在产业空间重构和经济转型升级方面,挑战仍然存在。城市更新所带出的办公、研发、商务空间只是条件之一,不是自动生成产业集聚的高点、亮点。不能简单地“建高楼、造园区”、“腾笼换鸟”就等于会有高端产业进驻。如果周边的产业基础、劳动力供给、技术生态、配套设施不足,那么这些新空间可能难以达到预期。

做对比的话,像上海背后有苏州、昆山等强制造业支撑;广州背后有中山、佛山这些城市。这说明一个城市要成为区域金融中心、研发中心,除了城市更新自身,还必须有整个都市圈、产业链条、区域布局同步提升。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武汉还有一段路要走。城市更新是重要抓手,但不是万能钥匙。

九派新闻记者柴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