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论坛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古今与中外。

记者陈中秋摄
今天(10月18日),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负责人、博物馆馆长、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等300余名中外嘉宾,汇聚这片古老的土地,聚焦世界文明比较研究、分享世界各地考古成果、探讨世界遗产保护传承利用。


记者陈中秋摄
本届论坛以“文明重光:文化遗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为主题,呈现了一场交流互鉴的思想盛宴。


中国西北大学校长孙庆伟作主旨发言
中国西北大学校长孙庆伟从不同时间维度出发,由古及今横向对比了陕西、浙江两地文明。他认为,以良渚古城为代表的考古发现创新提出了以“城市、阶级、国家”作为判断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不仅将中国进入文明的阶段从3300年拓展到5000多年,也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他说:“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关键在于重塑关于文明的定义,建立起认定文明标准的‘中国方案’。“


让-保罗·德穆勒作主旨发言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保护文化遗迹?
法国国家预防性考古研究院创始主席、法国大学研究院&巴黎第一大学荣誉教授让-保罗·德穆勒分享了针对几个不同案例的考古方法:面对已经遭到破坏的文物,要进行抢救性考古;而在一些重要文化项目,如卢浮宫外金字塔入口重修过程中,就要通过技术性保护,来确保古城以及古遗迹中的文物受到保护;在面对各种古文明遗迹,一方面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窥探文明的全貌,同时也可以确保其得到了比较好的保护。


蒂姆·温特作主旨发言
新加坡国立大学蒂姆·温特院士在第三届“良渚论坛”上,以“丝绸之路遗产合作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基于十年追踪研究,揭示了“一带一路”框架下文化遗产合作的新型国际关系与文明对话机制。


马里奥·丘塔亚尔作主旨发言
马耳他遗产委员会主席马里奥·库塔亚尔,开篇描绘了一座承载岁月印记的神庙形象,指出其保存状态是"无数代人深思熟虑选择的总和",精妙揭示了遗产保护的核心精神——代代相传的守护承诺。
与会嘉宾以第三届“良渚论坛”为桥,深刻领略古老文明魅力,探讨持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深入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与交流合作的途径,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互鉴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