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今年这天气真邪门,才十月,冷风就往骨头缝里钻,秋天去哪儿了?天气乱了套,人也乱了

今年这天气真邪门,才十月,冷风就往骨头缝里钻,秋天去哪儿了?天气乱了套,人也乱了穿 才刚进十月,老陈竟然翻出了羽绒服。站在镜子前,把自己裹得像个粽子,还是觉得有股凉意往骨头缝里钻。 母亲打电话来:“给你寄的厚被子收到了吗?今年这天气邪门,咱家这边柿子还没熟就冻裂了。” 挂了电话,老陈盯着窗外。树叶还绿着,可风已经带着冬天的狠劲儿。这种不协调让人浑身不对劲——就像戏台子上,演员穿错了戏服,唱错了台词。 办公室九零后小姑娘搓着手抱怨:“我这加绒卫衣白买了,直接进入羽绒服环节。”她桌上那杯奶茶冒着热气,去年这时候,大家还在喝冰咖啡。 老陈突然想起小时候,霜降前后才是真正冷起来的节点。他母亲总说:“霜降杀百草,该穿棉袄了。”可现在,季节的界限模糊了——秋天成了匆匆过客,夏天刚走,冬天就急着登场。 午饭时和同事聊起这事,同事老家在南方:“我们那儿现在还三十度呢。”同样的国度,不同的温度,这天气像任性孩子,把地图当调色盘胡乱涂抹。 下班路上,老陈看见穿短袖的小伙子和裹棉衣的大妈擦肩而过,两人互相看了一眼,那眼神像是在看外星人。 回到家里,老陈摸着母亲寄来的棉花被——十斤重,往年要十一月才用得上。今年提前裹在身上,那种压实的重量感莫名让人安心。 朋友发来微信:“听说今年是冷冬,专家说和北极冰融有关。”老陈回了个苦笑的表情。什么厄尔尼诺、拉尼娜,对普通人来说,就是早上打开衣柜时的那阵犹豫,是出门前摸摸胳膊试探温度的无奈。 睡前关了空调——往年这时还开着制冷,今年却需要取暖。被窝好久才暖热,脚还是冰的。老陈想起网上有个段子:“这天气,能不能给冬天个准信?它这样忽冷忽热的,我很难配合。” 是啊,所有人都在努力配合这变幻的天气,像配合一个脾气阴晴不定的老朋友。 也许很多年后,当孩子们问起什么是四季分明,大人们需要翻出老照片来解释:你看,春天是这样的,秋天是那样的……就像现在解释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人们是怎么约见面的一样。 夜深了,风在窗外呼啸。老陈把被子裹紧些,突然明白——母亲那份急匆匆寄来的棉被,不只是一床被子,更是过来人对天气的敏感,是对付这反复无常世道最朴素的智慧。 天气不会跟谁商量,它想变就变。人们能做的,就是在柜子里备好不同厚度的衣服,在温度骤降的夜晚,有一床能把自己裹紧的棉被。 这大概就是生活教给人们最朴素的道理:在不确定的日子里,给自己多一点确定的温暖。毕竟,身体知道真正的寒冷,它从不在意日历上写的是什么节气。 人生感悟 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