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住着一位姓贾的邻居,我们都叫她贾姐。她待人客气,家里没有小孩,原以为遇上了理想中的安静邻居,没想到真正的挑战来自她养的一群猫。 夜深人静时,我总能听见天花板上传来“交响乐”——追逐跑酷的咚咚声、刺耳的挠爪声、东西掉落的啪嗒声。连续几晚被吵得无法入睡后,我鼓起勇气上门沟通。 贾姐的态度出乎意料地诚恳。她连连道歉,解释家里猫多是因收留流浪猫和朋友转送,并承诺会想办法减少噪音。可惜猫的习性难改,安静两三天后,一切照旧。 直到一个周六早晨,一只聪明的布偶猫自己开门溜到我家门口。温姐匆忙赶来,头发凌乱,满脸歉意地抱起猫。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她的不易善良背后,是她独自承担的责任与无奈。 我不再抱怨,转而帮她寻找解决办法。我建议她在房间铺设加厚儿童地垫。她立刻采纳,没过几天,跑动声就从“咚咚”巨响变成了沉闷的“噗噗”声。 她在微信上问我:“效果怎么样?如果还吵您一定告诉我。”我回复了一个大大的笑脸。 如今,夜晚偶尔还能听到细微动静,但已无大碍。有时听见玩具铃铛声,甚至觉得有些可爱。我送了几个猫薄荷玩具给她的猫群作为感谢。 这段因猫而起的邻里摩擦,最终在真诚沟通与相互体谅中,化成了一种带着善意的和谐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