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荷兰鹿特丹副市长没直飞票,转机也要来上海,北外滩论坛见证上海C位崛起

10月19日上午,2025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将在虹口区北外滩的世界会客厅开幕。

没买到直飞机票,荷兰鹿特丹副市长罗伯特·西蒙斯立即选择中转方案飞赴上海参加论坛开幕式,她不想因“迟到”而错过任何论坛的细节。

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已连续第五年在上海举办,这不仅是全球航运界大咖们一年一度的“老友聚会”,更是他们深入交流探讨、分享见解、凝聚共识,为航运业新发展贡献智慧的重要平台。

过去五年,全球航运业共同见证了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以及上海这座城市在航运领域的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也见证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加速补短板,不断蜕变升级。

今年8月,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2万标准箱,创月度吞吐量新高。

一场全球航运业主动参与的论坛

2021年11月,上海举办首届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这是全国唯一邀请国际海事组织和国际民航组织领导参加的论坛,也是一场高规格、国际化的航运论坛。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张林参与了策划过程。他告诉记者,长期以来,全球航运业没有一个相对固定、开放包容、深度交流的非营利性高峰论坛,来共同探讨航运业的热点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长远问题。“举办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对世界航运业携手同行、共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用几年时间,把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打造成全球航运界的‘达沃斯论坛’。”

那一年,上海调动一切资源,向全球航运业的大咖们发出邀请。彼时,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在《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中的排名才刚刚站稳世界第三,在航运金融、保险、仲裁等软实力方面,上海与世界一流国际航运中心仍有较大差距。上海与欧美发达国家合作,更多是加速学习。由上海举办的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能成为全球航运界的“达沃斯论坛”吗?许多人心里没底。

但随着论坛的连续举办,质疑的声音消散。一年又一年,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促成了一次又一次跨国家、跨区域的合作,发布了一项又一项重磅成果,也一次又一次为航运业新一年的发展提供方向和思路。

如今,虽然论坛仍有邀请函,但大部分嘉宾都主动预约,甚至当年论坛刚结束,便有人询问下一届论坛的时间,以便提前安排行程。

“嘉宾们在上海停留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了,论坛结束后,他们会在上海拜访各类组织和机构,深入交流并探讨合作。他们还对论坛提出了很多建议,为明年的论坛献计献策。”上海航交所副总裁井艳自首届开始便参与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的筹办工作,她深切感受到,嘉宾们对参与论坛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这正是论坛全球影响力提升的体现。

嘉宾们在参与论坛的同时,还希望借此机会组织一些活动。因此,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的场外特色活动越来越多,今年已增加至10个。

不仅如此,2025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还将首次举办全球航运绿色发展圆桌沙龙,并且开幕式上计划发布50余项最新行业成果,创历届之最。

此外,今年论坛规模将达4000人次,嘉宾覆盖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包含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非洲等全球50来个国家及地区。越来越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也通过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参与全球航运业合作。

上海港完成绿色甲醇“船-船”同步加注中国首单。

一座航运资源要素齐聚的城市

今年7月,中国船级社国际船舶检验业务运营中心落地上海,这是中国船级社迈出增强在沪功能的第一步。中国船级社上海分社总经理杨政说:“这是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带来的收获。”

有了连续参与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的经历,中国船级社更加意识到,要建设世界一流船级社,就必须借助上海集聚的全球航运资源、科创资源,必须更加紧密地拥抱上海。

海外嘉宾和机构的感受又何尝不是如此。2022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后,中国船东协会加入国际航运公会,论坛在其中发挥了桥梁的作用。一年后的同一论坛上,国际航运公会宣布正式设立上海代表处,表示要加强与国内航运界的交流与合作,助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能级提升,同时为中国航运企业融入国际舞台提供支持。

有海外嘉宾表示,他们在参与论坛过程中,发现上海相比伦敦和新加坡的优势——这里资源要素更齐全,从造船厂、港机、航司、飞机制造、船公司、船级社、船舶管理公司,到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金融机构,如此完整的生态,在全球其他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看到。因此,越来越多的国际航运组织和企业选择加码上海。

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对上海还有更多深远影响。

在2023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上,海港与洛杉矶港携手发布《上海港—洛杉矶港绿色航运走廊实施计划纲要》,明确提出两步走方案,让世界上第一条横跨太平洋绿色航运走廊的落地实施有了清晰的路径和时间表。

绿色航运走廊指的是在两座及两座以上港口之间建立零排放航线。上海海事大学国际交流处处长阮巍分析,双方的合作非常务实,目前已成立细分部门,分头推进船舶管理、替代能源供应、法规等各方面的探索,将为其他绿色走廊建设提供示范。

“这是上海代表中国牵头为全球航运业绿色转型做贡献。”阮巍说。

航运业绿色转型背后,是整个绿色产业链的建设。而产业的发展往往也会推动城市的发展。上海想率先形成示范,就必须让自己步步走在全球前列。

在绿色船舶建造领域,上海三大船企以及船舶研究院所加速绿色船舶研发,成为全球绿色船舶建造的高地。

在绿色能源供应领域,上海正加速打造绿色能源加注中心,上海本地10万吨级绿色甲醇项目得到了欧盟乃至全球市场的“绿色认证”,计划今年年底投产。

同时,上海也抓紧机会,吸引丹麦绿色航运集团入驻,在临港新片区建设全球首个“甲醇船用燃料交易平台”。

此外,上海国际航运碳足迹标识协会也于今年成立,为我国首个专注于国际航运可持续燃料认证体系建设的法定实体。

可以说,通过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上海港成为引领全球行业绿色转型的港口,而上海这座城市也由此站在了世界舞台的最前端,深度参与全球治理。

小洋山北侧码头已开工建设。

一个创新引领变革的国际航运中心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秘书长张婕姝认为,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影响力的提升,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蜕变升级是相辅相成的。

过去五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强化了枢纽建设的优势。2024年上海港全年达到5150.6万标准箱,连续15年排名全球第一,也成为全球第一个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0万标准箱的港口。2024年,上海机场旅客吞吐量超1.24亿人次,创历史新高,货邮吞吐量421万吨,排名首次上升至全球第二。

硬指标继续保持领先的同时,上海加速补齐高端航运服务业短板,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海事仲裁领域,上海率先构建多层次、全链条临时仲裁制度规则体系,《上海市推进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条例》出台,填补了国内空白。2024年8月全国首例涉外海事临时仲裁案件在沪裁决。

航运金融与保险领域,2023年8月,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上市,成为国内首个国际化航运指数期货,目前日均成交额破15亿美元,在全球航运衍生品市场中位居前列。

此外,中国绿色船舶保险共同体在沪成立、中国船东互保协会保赔险入会总吨破1亿大关。

“这些都是‘硬骨头’,取得突破很不容易。”张婕姝还记得2008年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刚成立时,上海就在着手推出航运指数期货了。但多年来,这一探索困难重重、命途多舛,许多业内人士甚至都不再抱有希望。没想到,上海坚持把这件事情做成了,集运指数(欧线)上市后,成交量和活跃度远超境外类似品种,为全球航运业提供了对冲运价变化风险的重要工具。

在《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中,上海与排名前两位的新加坡和伦敦的差距越来越小。

但如果跳出传统的指标来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实际上有更多优势,那就是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面的创新引领。

在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上,上海发布了“上海机场大脑——多模态决策智能体”等航空领域的数智化转型方案。在海港领域,洋山深水港四期全自动码头成熟运营,生产效率不断创新高;最新的自动化码头罗泾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建成投用,同时二期工程以及小洋山北侧自动化码头也已开工建设。

“上海港的智慧港口技术已成功输出至秘鲁钱凯港,为全球智慧港口建设运营提供了可信赖的‘中国方案’。”上港集团副总裁柳长满说。

有行业专家表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可以抓住绿色、低碳、智能新趋势带来的时代机遇,加速换道超车,实现从“跟随式发展”变为“超越式发展”,打造一座绿色、智慧的未来航运中心。

当全球航运业的大咖主动参与到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中,在上海共同探讨航运业的全球治理,这本身就是一个信号——上海在许多方面探索已走在世界前列,许多经验和数据只有上海才有。

正如中国船东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守国回忆的,多年前,中国专家参加国际航运会议,就像是去度假,因为他们只是一个聆听者。但如今,中国专家参加国际航运会议时却异常忙碌,他们不仅要发表自己的观点,还要主动推动行业标准的建立,为全球航运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

新一届论坛又将开始,期待更多航运业国际合作在上海促成,期待更多创新成果和上海方案、中国方案为全球航运业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栏目主编:李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