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嘉兴厚植匠心沃土孕育大国工匠

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杨茜通讯员盛浙欣

周一奔西安,见证试验项目,验收成果;周三到上海,参与一项维修技术科研评审;周五回嘉兴海盐,带团队做准备工作,即将开启一核反应堆的大修任务……马不停蹄是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师、秦山核电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何少华的工作常态。

记者联系上何少华时,他正在风尘仆仆出差的路上。“获评大国工匠不容易,肩头那份责任越发沉甸甸,必须加快脚步,不然,时间真不够用!”转车空当,快人快语的他在电话那头很是感慨。

今年9月下旬,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发布了首批200位大国工匠人才名单。浙江有11人上榜,其中,来自嘉兴的有何少华、姚红飞2人。嘉兴上榜人数位居全国前列、全省第二。

产业工人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骨干力量。去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力争到2035年,培养2000名左右大国工匠、10000名左右省级工匠、50000名左右市级工匠。

“大国工匠是指政治素质过硬,有5年以上一线生产现场工作经历,长期践行精益求精、执着专注、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具有突出技术技能素质的工匠。”市总工会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大国工匠培育走入体系化进程,是助力产改的有力抓手。此次,嘉兴能在大国工匠评选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得益于近年来对于工匠人才梯队培育的高度重视。

4年前,我市就深入开展新时代工匠培育工程,构建起层级清晰的工匠成长通道,培育浙江工匠204名、嘉兴巧匠85名、嘉兴良匠1200名,并纳入人才管理目录。去年,全国总工会大国工匠培育工作一启动,我市就突破体系壁垒,建立市总工会、市人力社保局、市经信局、市科技局联合推荐机制,在全省率先遴选首批市级培育对象40名,成功推荐6人入选省级、2人入选国家级培育计划,也构建起了以嘉兴良匠为基础,市、省、国家三级联动的递进式培育体系。

根据中华全国总工会推出的《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实施办法(试行)》,大国工匠培育对象必须在引领力、实践力、创新力、攻关力、传承力等“工匠五力”上显现明显的发展潜力。我市广搭舞台,积极推进高技能人才的相关培训、技术交流、技术协作、技术攻关等活动,积极为培育对象赋能。而通过系统赋能,2024年以来,我市已有12名培育对象获得全国劳模、省级创新工作室领衔人等荣誉,更多人则在各类学习和交流舞台上收获满满。

“感谢省市让我走上了更大的学习平台。在清华大学,听着院士专家现场授课,提升了我的认知维度;继续教育云端课程拓宽了我的知识宽度;行业专家对我的创新课题指导,给了我全新视野。去年,我还获评了正高级工程师。”回望去年的大国工匠培育过程,浙江欣兴工具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技术部部长姚红飞直言,这是一次职业生涯的全新洗礼。今年,企业发展开启二次飞跃,手头15个创新项目让他和团队比以往更加繁忙,他也将带着大国工匠的使命再出发,去开辟行业的更多可能。

大国工匠的培育,是一个循序渐进、攀高逐优的过程,需要久久为功。每年为10万职工提供免费技能培训,推动1万人实现技能等级晋升;每年组织技能竞赛300场,培养技能人才2000名;今年创新设立“城乡融合发展”新农人竞赛板块,拓展农业领域技能人才培养平台;举办全市首届职工创新成果交流活动,评选十佳创新案例和先进操作法;每年开展“嘉兴工匠月”活动,推动海宁、海盐等地通过人大立法设立“工匠日”……

这些年,嘉兴一直在用心打造新时代工匠之城,如今,锚定大国工匠培育,更是行动力十足,创新不断。市总工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仲建锋坦言,今后,还将在健全培育机制、优化赋能模式、拓展竞赛平台、强化政策保障等方面加强部门合力,做大人才基数、做强人才梯队、做优成才环境,推动更多嘉兴良匠向大国工匠迈进,为嘉兴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智造创新强市提供坚实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