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驻华大使馆宣布,11月起恢复对中国公民的电子签证项目。以旅游或商务目的赴菲、行程不超14天的中国公民可在线申请,但只能从马尼拉或麦克坦-宿务国际机场入境。菲方称此举是为了加强民间交流和促进合作,但明眼人都看出,这背后是菲律宾旅游业撑不住的无奈之举。 菲律宾这步棋走得挺快,就在10月15日,他们驻华大使馆直接放出消息,说从11月开始,又要重启对中国公民的电子签证了。简单说,就是想旅游或者谈生意的中国人,如果只待不超过14天,不用延期,就能上网申请这个eVisa。申请过程全在线上,通过大使馆或者重庆、广州、上海这些地方的领事馆网站搞定,上传护照照片和行程单子就行。批下来后,直接打印或者手机出示二维码,到机场扫码过关。但有个硬杠杠,只能从马尼拉的尼诺伊·阿基诺国际机场或者宿务的麦克坦国际机场进,其他地方的海港陆路口岸一律不行。这听着是便利,但细想其实限制不少,等于把大门只开了一条缝。 官方的说法是,这么做是为了拉近两国老百姓的距离,顺便推一把贸易和合作。菲律宾外交部那边还特意提了,今年正好是中菲建交50周年,这是个现成的台阶下。7月份两国刚开过联合领事磋商会,聊了不少人员往来的事儿,现在推出这个签证项目,就当是落实成果。说白了,他们想借着周年庆的东风,刷刷存在感,让人文交流听起来高大上点。但大家心里门儿清,这里面没那么简单。菲律宾旅游业这些年被中国游客的减少折腾得够呛,去年2024年外国游客总数才590万,只完成了原计划的77%,本来目标是770万,结果差一大截。其中中国游客掉得最狠,从疫情前的150多万锐减到不到20万,降幅超过八成。旅游收入倒是有7605亿比索,创了历史新高,但这主要是韩国和美国游客顶上去了,中国这块的窟窿太大,整体复苏还是慢半拍。 菲律宾旅游业对他们经济来说不是小打小闹,直接贡献了GDP的6%左右,还拉动了12%的就业岗位。想想长滩岛那些海滩,以前中国游客一窝蜂涌来,酒店爆满,潜水店、按摩摊天天忙不过来。现在呢?沙滩上冷清得像鬼城,导游闲得发慌,商家天天盯着手机盼航班表。为什么会这样?一部分原因是签证门槛高,疫情后菲律宾一直卡着不放宽,申请得跑签证中心排队,材料一大堆,比泰国马来西亚麻烦多了。中国游客有钱又好招待,一个人消费顶别人两三个,菲律宾舍不得这块肉,但之前政策一紧,游客就跑去邻国了。泰国去年中国游客超1000万,马来西亚也快500万,菲律宾这边却在原地踏步。恢复电子签证听着是补救,但只限14天和两个机场,明显是怕管不过来,或者还有点防备心理。 这事儿还得搁在中菲整体关系里看。两国建交50年,经济上绑得挺紧,中国是菲律宾最大贸易伙伴,去年双边贸易额超600亿美元。但南海那块儿事儿闹得大家不舒服,菲律宾军方去年底还升级了巡逻,引来美日澳的船舰跟着转悠。中国这边也亮明底线,坚持对话解决,但摩擦不断。就在宣布签证前一周,菲律宾船只又在仁爱礁附近晃荡,差点擦枪走火。旅游这事儿表面上看是民间层面,但底子还是得看高层态度。小马科斯上台后,本来想平衡中美关系,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拉美国。但南海风波一波接一波,游客自然就少。恢复签证这步,等于承认了,硬扛下去旅游业真扛不住。菲律宾旅游部长弗拉斯科前阵子公开说,中国游客减少是2024年目标落空的主因,得赶紧想办法拉回来。 从数据上看,菲律宾旅游复苏确实不均衡。2024年上半年,韩国游客82万,美国52万,中国才19万,排名第三都勉强。整个东南亚,旅游业占GDP的比重都不低,菲律宾更依赖这个,疫情后本想借“一带一路”框架多拉投资,结果地缘因素搅局。电子签证以前2023年试过一次,后来因为申请量太大和技术问题停了,现在重启,技术上和VFS全球合作,应该稳点。但申请者得注意,持这个签证不能转机去其他国家,也不能延期,超了就得走。菲律宾移民局强调,这只是短期便利,长住或工作还得走老路子。 这政策对中国人来说,值不值得试试?说实话,菲律宾风景是好,海岛多,潜水冲浪一流,消费也亲民。但南海事儿没平,安全总有点隐患。去年有中国游客在巴厘岛附近出事儿,菲律宾这边也得加强安保,不然口碑更差。菲律宾旅游业者倒挺实在,他们直接在协会会议上喊,需要中国游客回来撑腰,不像政府拐弯抹角。 长远看,这事儿也反映了东南亚旅游的共性。各国都盯着中国市场,因为我们出境游消费力强,2024年中国海外旅游支出超1500亿美元,东南亚分了大杯羹。但地缘风险一上来,就得掂量。菲律宾这次恢复签证,是无奈但也务实,旅游业不能总靠美国人顶着,韩国游客虽多,但消费没中国猛。建交50周年是个节点,两国高层7月在马尼拉聊过经济合作,签证就是小试牛刀。希望别再反复,稳住了游客,经济才能跟上。总的来说,这政策落地后,中国人去菲律宾玩儿方便了点,但大家出门还是多留意时事,别让愉快度假变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