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经济日报
在近日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天津国际直升机博览会上,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民用水陆两栖飞机AG600“鲲龙”上演了一场精彩表演:巨大的机体从展示现场轰鸣飞过,12吨水倾泻直下,在天空中划出一道巨型水幕,引发了现场的阵阵欢呼。
“AG600单次投水覆盖面积可达4000平方米,是森林灭火的利器。”中国航空工业通飞华南副总经理赵玉河介绍,AG600“鲲龙”继2025年4月20日和6月11日相继获颁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和中国民航局生产许可证后,正逐步结合大兴安岭、长白山等地驻防驻训任务持续强化运营能力,实现常态化应急响应。目前,批产第四架机(1105架)机头、中机身和中后机身三大部件均已完成交付,标志着AG600项目实现了从型号适航取证向小批生产的重要跨越。
AG600的精彩展示和发展历程,折射出我国直升机产业从技术突破向应用落地的坚实跨越。在本届直博会上,一大批新型军民用直升机、无人直升机、新型航空器、航空零部件等集中亮相,全方位呈现了我国直升机领域的研发、生产、应用与服务成果。
作为低空经济的重要力量,直升机产业的价值远不止于航空器本身。其多元化应用场景的拓展,能带动研发制造、服务运营、基础设施建设等全产业链协同,形成直升机与通用飞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无人机分工协作的格局,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在中国航空工业民机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战超看来,我国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持续提高,为民用直升机产业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低空经济发展,推动打造低空经济生态,也对民用直升机产业发展形成促进作用。
市场数据印证着这一趋势。中国航空工业民机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发布的《民用直升机中国市场预测年报(2025-2034)》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民用直升机机队规模达到1403架,较上年增长2.3%。在中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低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预计到2034年,中国民用直升机机队规模将突破2000架。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党组副书记、总经理魏应彪表示,作为我国直升机产业的主力军、国家队,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直升机企业,持续优化直升机装备体系,打造航空应急救援装备体系的核心力量。更加坚定推进低空经济发展,打造高水平的直升机平台。更加坚定推进对外开放合作,积极融入全球航空产业链,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银灰色机身,首尾两个巨大的主旋桨,大大的“肚子”里装满了各种空运物资……在北京航景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展台,一台无人直升机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航景创新副总经理、首席品牌官宋阳对记者说,这款FWH-3000最大起飞重量2.3吨,最大任务载荷1吨,舱内空间达4.2立方米,满载情况下可以飞行5个小时,作业半径达600公里。
“经过多年自主创新和技术攻关,航景创新已形成重载无人直升机研发—制造—服务的全产业链能力。产品在应急救援、森林消防、高原和海上运输等领域的商业化应用已达上万个小时,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落地方案。”宋阳说。
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是产业发展的根基。航空发动机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此次携1100千瓦级涡轴发动机、涡轴-16发动机、AES20发动机、氢燃料发动机、混电推进系统等先进直升机动力参展。配装“玉龙”发动机的陆航直十武装直升机等进行飞行表演,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了国产发动机在直升机领域的创新突破与硬核实力。
中国飞龙通用航空有限公司总经理龚全认为,在低空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下,我国民用直升机产业前景广阔,但整体仍处于发展初期,在型号研制、适航审定、运行应用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她建议,一是着力构建“有人机+无人机”协同任务体系,在应急救援等复杂场景中实现效能倍增。二是积极拓展医疗救护、娱乐飞行、包机等消费类市场,降低使用门槛,让航空技术惠及于民。三是鼓励运营企业、制造厂、科研机构深化合作,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格局,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与运营实践深度融合。(经济日报记者常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