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认同台湾省的侯汉廷说的一句话: 他说,当中国还很穷很破烂的时候,有人不愿意当中国人,那个叫人性,好像早年的时候,很多人就移民了。 但是有人尽管中国很穷很烂,还愿意当中国人的叫勇气,比如说革命的先贤先烈,孙中山先生等。 侯汉廷这个名字,在两岸舆论场中并不陌生。作为新党青年军的代表人物,他曾在多次访谈中强调自己的统派立场,呼吁台湾年轻人“平视大陆”,跳脱意识形态的桎梏。他曾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我是台湾统派,我热爱台湾……立足,台湾是我的家园;文化,中华是我们的家、我们的国;未来,中国是我们的出路。”。这种观点的背后,是一种深沉的历史自觉——既认同脚下土地的现实,也认同血脉中的文化源头。 孙中山先生的故事,恰恰为这种“贫穷中的坚守”写下了最生动的注脚。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他被迫流亡海外,一度在伦敦被清使馆绑架囚禁,命悬一线。清政府悬赏千两白银通缉他,他却选择断发改装,以示与旧时代的决裂。在流亡期间,他经常睡在书馆地上,穿着粗劣衣物,靠一碗面条充饥。贫穷与危险没有让他退缩,反而让他更坚定地思考如何拯救积贫积弱的中国。 孙中山在海外华侨中寻找支持,但这条路同样充满荆棘。1904年他赴美时,因美国实施“排华法案”,不得不凭借夏威夷亲友协助取得出生证明,以美国公民身份入境。然而这个身份充满争议且短暂——1909年美国国务院明确表示他不符合公民资格。这一切权宜之计,只为争取革命空间。 更令人动容的是那些普通华侨的身影。新加坡的“星州三杰”张永福、陈楚楠和林义顺,拿出自己的财富甚至提供宅院“晚晴园”作为孙中山策划革命的基地。辛亥革命成功后,他们并未借此谋取高官厚禄,反而继续在财政上支持中国的未来。这些华侨的选择,超越了简单的人性趋利,展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勇气。 今天,侯汉廷等新党青年军在台湾面对的政治环境同样复杂。他们描述“统派政治生存空间狭小,处境艰难”,甚至遭受政治打压,却依然坚持推动两岸和平对话。侯汉廷强调,统派必须让人民理解“统派比独派更爱台湾”,才能说服民众两岸和平统一的重要性。这种在逆境中的坚持,与孙中山那一代人的选择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 人性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无可厚非;勇气却是在艰难时刻依然选择责任与担当。从孙中山到今日仍在为两岸交流奔波的人们,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认同不只存在于繁荣昌盛之时,更闪耀于风雨飘摇之际。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